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二 )


1.树石法
龚贤提出学画山水“先画树”,《课徒画稿》中开篇就说:“起手式,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指出画山水须先学画树的道理。
接着又点明画树的要求,“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无棱角也。一笔是画树身左边,第一笔讲笔法,笔法要遒劲……”这里第一笔已经提出画树用笔需注意转折顿挫,注意用笔轻重、方圆、缓急、干湿等的变化,第一笔就显示出其变化的丰富性。第一笔完成后,接着画第二笔,第三笔,他提出:“向左树,先身后枝,向右树,先枝后身,从便也。一笔能下即下,不能到底即断一断,不可强下,强下即弱。”这是考虑用笔的连贯性,要笔笔有联系、有呼应。
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在介绍完画树起手、枝干的方法后,循序渐进介绍画丛树的构成。“丛不宜方,大丛之树,根不长。丛不宜欹,大丛之树枝不奇,丛宜密,烟补隙。……此妙在虚处、淡处、欲接不接处。”这段话指出画树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注意疏密,空隙,使之灵动。接着又指出,在丛树中画主树的方法。龚贤提出“主树多欹者”与“丛树不欹”之说,都是根据画面注意到布置变化的结果。
山石和树木都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元素,固画山石要把握其外形和质感。不同质感的山石决定了它不同的形状,因而其表现方法也大不相同,因为山石的形质之多样性,为营造笔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又在课徒画稿中提出,“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生色不动。群山一从,如列辟朝君之象”,把山石之表现拟人化,使山石也富有其情,生机勃发,这便能使观者感动,坐而忘对终日。
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2.笔墨法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手段。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中说,“山水信有笔墨而成”。没有成熟的笔墨,便难以形成气韵生动的画面。后梁元帝在《山水松石格》中提到“信笔妙而墨精”,将“笔墨”紧紧连在一起,之后北宋的勾,南宗的“水墨渲淡”,都揭示了“笔墨”乃是表现中国画的生命符号,成为中国画生生不息之根源。因此,对笔墨的追求成为中国画画家重要的命题。
龚贤在课徒稿中提出:“笔法要古,墨气要厚,丘壑要稳,气韵要浑。”又说:“笔法要健,墨气要活,丘壑要奇,气韵要雅。气韵,犹言风致也。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提出对于笔墨的把握要古、厚、健、活。笔墨气质愈佳,则画面之精神愈显。画事注重笔墨,则在练习树石,林泉,屋宇等等自然景致时皆注意用笔用墨之妙,画便有其生命力,值得研味。
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从来是书画同源。龚贤说:“笔练成,通于书也。”而我们在他的画面上所看到的勾勒、点苔、密笔短皴、墨的渲染,都是书法用笔。因此,学习中国画,笔墨的严格训练是不可忽视的,而高的笔墨关键更在于书法的功力。
3.布势法
宋郭熙有三远法: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龚贤在此基础上提出:“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要深远。”这是他长期在写生中深察自然之理,结合绘画的实践而发展出来的新的理念,指明了所要表现的物象与表现方法,言简意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