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三 )


龚贤在《课徒稿》中多次提出画面构图的重要性,即章法。在对山峰画法上,他提出:“或瘦若刀,或利若剑。插入云中,千片万片。下士柔肠,试此或断。”这段论述,概括了山水画中峰形、峰势的置陈之法,画中山峰之势如果布置得当,则画面形势劲活,章法上已有耐人琢磨的气息。而山峰中主峰尤其重要,因其所占的位置也比较大,更要特别经营。而在大局完成后,龚贤提出,“分布浓淡”,浓淡得宜,则必将使原来所布之局更富意、势、韵、趣,有其巧夺天工之妙。
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对于章法的论述,龚贤可谓不惜笔墨,甚至对于“沙岸”“坡冈”等等景致在画面的位置都有详述。如他说,“沙滩石块,俱立水旁……高沙为埠,高埠为冈。高冈为岭,高岭苍苍。山因水厚,水以滩长。岸薄水岸,苔少山荒,山荒水阔,画之最良。”对画面景物之大小、疏密、宽狭的变化,都细致入微的阐述出来。可见,龚贤对生活的观察是具体而又深刻的,也可以看出其作品、画稿言论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师造化”的结果。
4.师造化
唐张璪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石涛也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提倡“造化为师”之论。而敢于尖锐地指出“粉本”并非“先天”,“师说”未必“上智”,对其时画坛上泥古不化的风气提出批评的龚贤,更是说,“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并进一步指出,画家的“心”应当穷究“万物之源”,以自然为师,写出心中的山水。又说,“古人所以传者,天地秘藏之理,泄而为文章,以文章浩瀚之气,发而为书画”。无疑是一种回归自然与回归传统的合一,即将传统还原为在“道”的制约下,人与派生天下万物的“道”合一不分叉的境界,龚贤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传统的。
中国画@龚贤课徒画稿研究!
文章插图

所以,以心师造化的绘画理念并不是说要忽略优秀传统的画迹,而是要在学习前人画技的基础上,去师造化。不管对任何事物,都要观察细致,抓住特征,体会其物理、物情、物态,才能把握住它的神彩,在表现时便可做到“胸有成竹”了。
(二)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及对山水画教学的启示
由于明清时期画谱著述的兴盛,绘画中的各类题材手法,各种创作理论及各项技法形式,相应地得到了较为有序的整合和梳理。龚贤在长期授徒的过程中留下大量的课徒稿,也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形成了系统的画学著作,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对山水画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龚贤课徒稿的艺术价值
龚贤的《山水画课徒稿》是在授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充实起来的。从起首第一笔开始,循序渐进,技法完备,系统地论述了技法、章法、等等习画的基础知识。并在每一幅图例中都写有简洁的画法记录,很容易让人明白山水画创作的规律。不仅是一本可供临写的范本和启蒙教材,还可以当作山水画作品来欣赏。其所具的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山水画课徒稿》不仅融入了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实际上更揭示了自然物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作画之重乎技是所有创作的基础,技进为道,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学识修养等严格考验而升华的结果。从这些被龚贤剖析得近乎“简单”的课徒画稿,我们可以看到其治学的严谨,龚贤在课徒稿上谆谆告诫学生:“画要有士气何也?画者诗之余,文者道之余,不学道,文无根,不习文,诗无绪,不能诗,画无理。固知书画皆士人之余技,非工匠之专业也。”都是在探索画理、画法中将画家的人格、画品统一起来,使笔墨程式成为“技进乎道”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