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苏轼《李太白仙诗卷》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这件苏轼58岁时所作的中国书坛不朽名作虽不及《寒食诗帖》名气大,但其精湛的技法、飘逸的神采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丝毫也不亚于苏轼其他名帖。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李太白仙诗卷》是诗情、书情的完美结合。通过此帖所散发的空灵、逍遥、信手挥洒的艺术气息,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此时的精神自由和书法意境。这种心态与之前《寒食帖》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同,彼时被贬黄州三年,“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哀怨无奈跃然纸上。苏轼的学书思想观其一生以儒家为主,但又受道家、佛家影响颇深,道家思想在东坡身上的融会贯通,我们通过此帖便可窥豹一斑。苏轼得意门生秦观曾言:“苏氏之道,最深于生命自得之际。”这说明苏轼一直以“性命之学”道学为处世的行为准则,对道的深刻领悟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纵观苏轼《李太白仙诗卷》,第一、二行平铺直叙,表达委婉舒缓。三、四行层层递进,稍有起伏,节奏韵律明显。“寻丝得双鲤”之“双鲤”二字轻灵与厚重对比强烈,“逸势如飞翔”之“飞”适时夸张,“奥义不可量”之“不”与“可”二字小与大、轻与重对比强烈。“可”虽然是独体字却一反常态,写的厚重饱满。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第二首由“奄见仙人房”开始,如《寒食诗帖》之“春江欲入户”一样,一行为一篇之纲:字体横向取势,左右撑开,线条由优雅变得厚重,字距缩紧、行距加密。如果字距不紧势必行气松散、气息不贯通,这也是苏轼在章法处理上的独特之处。在这一部分字与字之间连带增多,这在苏轼其他作品中是不多见的,看似有意安排却为无意于佳,耐人寻味。书至“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信手挥写,左右摆动,笔势起伏,进入无法之法的诗仙境界,整幅作品弥漫着浓浓的文人书卷气息和晋唐文人风度,由此可见,苏轼对“二王”、杨风子、颜真卿、李北海等前人结体、章法、气韵均有深刻领悟,取舍得当方能信手拈来,再现经典。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通过对此帖的临习,后学者可汲取很多创作营养:字形结构的夸张变形、大小对比;行与行的矛盾设计及处理;行气的从容表现及章法的文人气息等。东坡之后,追其书风者不胜枚举,宋四家中黄庭坚书法便受其影响很大,史上有“苏黄”之称。后世的赵孟、董其昌、吴宽、刘墉、张之洞等均得其书法风神。当代的赵朴初先生也以一手形神兼备的苏字名世。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正如《寒食诗帖》一样,《李太白仙诗卷》部分结字不太注重技法,可以说相对比较简单直白,但正是这种无法之法所表达的艺术感觉,才能把他书法表现的精神追求和直追晋唐的文人气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书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每个后学者都应该细细品味的。毋庸置疑,苏东坡是后世很多文人的精神偶像。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曾举办“苏轼主题书画展”,历时两个月仍一票难求,临近撤展时参观者仍摩肩接踵,可见东坡在后世每个追随者心中的位置。寒食诗帖#苏轼58岁所作行书,技法精湛不让寒食帖,可惜现在藏于日本
文章插图
寄情经典,取法苏轼法帖既要取形,更重要的是舍形取神,真正领悟法帖内涵,通过书法语言去体味他要表现的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通过追其学养,用博大精深的文化活水去滋养文心、以文载道,从更深层角度去理解、走进苏轼这位千古风流人物……文:张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