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杨绛还给文学

主题:《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分享会
时间:2021年9月25日下午
地点:昆仑书集
【中国|把杨绛还给文学】嘉宾:吕 约 诗人 , 学者 , 资深杨绛研究者
止 庵 学者 , 作家
付秀莹 作家 , 《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
主持:龙 杰 出版人 , 《高等教育》副总编辑、编审
杨绛到底是智者还是偶像
龙杰: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 , 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化、全面分析杨绛80余年文学创作的专著 。 作者吕约把杨绛的全部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都纳入了探察视野 , 通过详细的分类来加以阐释 , 并且从中归纳出杨绛作品的风格和精神气韵 。
杨绛在大家心目中是“大家” , 今天我们从文学意义上 , 从“把杨绛还给文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个话题 。 吕约老师应该说第一次系统地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 , 研究了杨绛女士所有的文学创作活动 , 以及文学和人心的关系 。
吕约:今年是杨绛诞辰110周年 , 在今年出版这本书非常有意义 。 我称杨绛为“先生” , 作为女性能成为公众心中的女“先生” , 这必定不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 , 也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做到的 。 杨绛首先是一个作家 , 是中国的一位知识分子;但她又是超越了作家或者说一般文学意义上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深度的人物 , 也是中国传统转型时期出现的代表性人物 。
今天(9月25日) , 也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的日子 。 鲁迅是“金刚怒目” , 对丑恶、愚昧至死不止地批判;杨绛则是“菩萨低眉” 。 这个二分法看上去稍微有些简单 , 鲁迅的“金刚怒目”里面也有对人间缺憾的一种悲悯;杨绛的悲悯里面又何尝没有对历史的黑暗感到缺憾 , 以及独特的批判和讽刺?这两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人 , 两种创作现象、两种文化现象 , 其背后也有相通性 。 这就是我由鲁迅诞辰和杨绛诞辰想到的 。
《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这本书 , 是我2014年在北师大完成的博士论文 。 为什么选杨绛?
首先 , 我用2014年这一年时间完成这部论文 , 当时杨绛已经成为一个大众文化热点 。 2013年《我们仨》就出版了 , 至今还高居文学畅销书的排行榜 , 超过余华的《活着》 。 杨绛作为一个老作家 , 一位孤独的老太太 , 为什么除了知识分子之外 , 还有这么多大众那么关注她?她除了文学 , 让人对知识分子更有一种怎样的期待和想象?
其次 ,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 , 其实热点背后就有盲点 。 热点是大众传播体现出来的 , 为什么要强调“把杨绛还给文学”?就是因为存在陈晓明老师讲的所谓“媒体的迷雾” 。 大家看到媒体塑造出来的杨绛和钱锺书的形象 , 首先是一个知识偶像、文化偶像 。 杨绛到底是智者还偶像?在她去世之后 , 也有媒体和知识分子在争议 。
杨绛1911年出生 , 跟辛亥革命同年 , 又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 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新文学作家 , 跨越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边界 。 她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 创作一直持续到晚年100多岁 。 这样一个创作现象 , 也是一个很惊人的生命现象 。 这样一个历史长度 , 承载中国文化20世纪以来的变迁 , 背后有非常多的历史问题和文学问题 , 是20世纪的文学标本 。
关键词是“喜智”与“悲智”
吕约:杨绛这100多年的生命和80余年的文学创作 , 涉及到的文类、文体是非常广的 。 这本书的结构即按她创作的年代和体裁进行分类 , 首先是从戏剧开始 。 杨绛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开始戏剧创作 。 这里重点解读了她的喜剧和悲剧 , 这是杨绛创作的原型意向 , 也是贯穿始终的精神 。 这本书我用《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为名 , 关键词是“喜智”与“悲智” , 就是人在理解人生的时候 , 实际上蕴含的两种情感 。 从艺术方面来说 , 既是情感的辩证法 , 也是创作里面的艺术辩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