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把杨绛还给文学( 四 )


至于文论 , 她对于西方文学 , 包括对中国文学的评论 , 都是非常好的文论 , 非常有见解、有新意 。 文论提出文学观念 , 特别是对文学表达的思考 。 刚才止庵老师提到杨绛先生有一篇《艺术与克服困难》 , 谈到了很多读《红楼梦》的偶记 , 也谈到了元稹的诗和文;谈到因为深刻而真挚的情感是属于个人的 , 很难用现成的别人的方式来表达 , 这就会逼着作家 , 特别是追求艺术完美的作家 , 要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 表达自己体验的艺术情感 。
一个作家的创作到底该像杨绛这样少而精 , 还是像当代的很多作家那样高产?我们写作人经常有这种幼稚的想法 , 经常问自己 。 杨绛符合我对汉语的期待 , 就是以少胜多 , 就是每一字都是锤炼 。 我为什么喜欢杨绛的语言 , 包括现代文学里 , 施蛰存的语言我也非常喜欢?他们的文学经验和审美经验对今天的作家来说特别有启发 。 写得少有少的好 , 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能流传下去 。 中国经典的文章能够藏诸名山 , 能够传诸后世 ,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理想 。 时间和历史是残酷无情的 , 我们说历史存在云盘 , 云盘也是有容量限制的 。 历史到底会选择哪些作家 , 哪些文字能流传下去让后人知道?传世久远的 , 我们称为经典作家 , 他的创作能够留下对后世的启示 , 可能他的肉身生命终结了 , 灵魂生命还一直在无限延长 。
一本学者的书 却有很多学者不具备的文心
提问:我想到“喜智、悲智” , 像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和杨绛先生的《洗澡》 。 比较他们两位 , 他们的心灵如何交互?吕约老师可以从这个角度交流一下吗?
吕约:首先这么说 , 钱杨两位在现当代史里面 , 在传播里面密不可分 。 首先他们是夫妻 , 又难得是伉俪 。 真的称得上“伉俪”的人并不多 , 志同道合 , 两个人在精神上面密切相通 , 真正的终身灵魂伴侣 , 才称得上“伉俪” , 是正面关系的夫妻形象 。
为什么今天大家看到“伉俪”首先会怀疑?这是现代人的心理 , 会怀疑:“他们真的那么好?”有人问我 , 钱杨关系真的那么好?我说这是典型的怀疑论者、悲观主义者的问题 。 无论作为文学研究对象 , 还是作为文化形象 , 他们密切相关、有高度统一性 , 也有风格表现上的差异性 。 怎么比较他们俩?钱锺书以智慧立身 , 杨绛也是“智” , 无论是悲还是喜 。 他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一种人 , 无论是文学智慧还是人生智慧、历史智慧 。 在这个层面上他们俩是高度统一的 。
钱锺书在中国文学史上 , 是20世纪以来的大学者 , 学术天才 。 他首先是学者、文学理论家 , 甚至评论家 , 虽然“玩”了一把 , 写了一个《围城》 , 后来就没再写了 。 杨绛有学者这一面 , 她翻译、研究、写论文 , 工作是研究员 , 但她主要的兴趣和活动领域在文学创作这方面 , 杨绛先生更像一个作家 。
他们两个的风格特点是幽默诙谐 。 钱锺书也是幽默的 , 只不过没有杨绛那么活泼 。 我的文章里面大量引用了胡河清先生的《杨绛论》 , 他是90年代第一个把杨绛先生作为作家 , 用一种印象式的批评来写杨绛的学者 。 他有一个比喻 , 杨绛夫妇是当代文学中著名的一对宝剑——钱锺书是雄剑 , 常常出匣 , 名惊天下;杨绛是青光含藏的雌剑 , 不露锋刃 。 其实杨绛偶然也露锋刃 , 她对历史的批判一点都不留情 , 但是她的语言更有女性色彩、情感色彩 , 语言更加含蓄 , 把更多东西藏在文字背后 , 有那种节制的感觉 , 就是我说的炼金术 。
我觉得大家去看他们的作品 , 可以关心他们俩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 他们两个是密不可分 , 是互文的关系 。 杨绛表现出来的 , 可能钱锺书隐藏起来 。 比如钱锺书也有忧事伤生、悲悯的东西 , 他写古典诗表达他的情感 , 也是非常深情真挚 , 但这方面在《围城》里面就隐藏了 。 这就是文学伉俪 , 有高度的统一性 , 又有审美的差异性 。 这样一个现象很有意思 , 希望接下来对他们俩有一个专门的比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