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新时代北京,如何“书”写?( 二 )


思辨篇
作家对话活动频频,探讨时代与文学写作
读者口味变了,作家应该怎么创作
“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这一主题是近年来许多作家思考的命题。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核心活动“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举办。作家们在“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主题下,围绕“新生活新文学”“生活对写作的本质影响”“文学写作和大众生活的关系”等话题展开讨论。
新时代和写作的关系
本质是生活对写作的影响
“当今时代,观众的口味、读者的口味都在变,在这种情况下,作家应该怎么创作?”作家刘庆邦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作家需要保持创作的定力,要尊重自己的天性,要从生活出发,从心灵出发。一个作家的写作离不开生活,从实的地方出发,才能到达一种虚的、抽象的境地,这是创作的一个根本规律。”
作家宁肯一直关注北京纪实作品的书写,近年来,宁肯创作的《中关村笔记》《三个三重奏》《北京:城与年》等作品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关于如何面对新时代的写作,宁肯认为非虚构作品在呈现时代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和写作的关系,可以还原为生活对写作本质的影响。非虚构和生活之间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可以直接反映新时代的各种变化。”
作家关仁山近期正在创作三卷本《雄安雄安》,谈及书写《雄安雄安》,关仁山表示,雄安是一座探索的城市,是未来试验田,“书写这一作品,不说给历史留下什么,起码是用文字细节记录下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奋斗的。”
大运河的启示:“通”则新,“新”则诗
【 北京故事#新时代北京,如何“书”写?】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南北运河诗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北运河畔举行,活动邀请京杭诗人考察参观北运河及其沿线历史文脉并以运河与文化为题展开诗歌创作。长期生活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30余位知名诗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交通、城市建设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运河也把文化的沟通与诗意代入到我们的文化世界。”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欧阳江河接受北青报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他非常看重运河带来的“通”的意涵,“与运河有关的交通、沟通与四通八达,都是很重要的概念。今天,运河文化带的诗意让我们相聚在通州的京杭大运河书院。我想,诗歌和河流一样,都是与人心灵世界息息相关的潜流,这种源远流长的存在,会将我们与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
本次活动通过两地诗人、作家走访、采风、交流,深度关注和挖掘大运河文化的传统和新时代的人文内涵。过去几年,杭州大运河舒羽咖啡馆主理人舒羽在杭州举办多届大运河国际诗歌节,此次参与到“南北运河诗会”,与老朋友们相聚,她感到非常开心。
书生·书声
北京文化的包容性
成就了文学独有的平民精神
新时代书写北京的作品,要考验作家能不能塑造出这个时代的新人形象,能不能写出这个时代的精气神,表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波澜壮阔。作家带着这种激情书写一个城市的变化,会发现很多细节,也能收获很多感动。
—— “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论坛中,作家关仁山如是说。
时代的变化,让作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出完全不同的文学果实。新一代的小说家,书写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速度感和地方感,中关村就是整个世界最耀眼的地方,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欣欣向荣,青年以跑步的速度进入时代,徐则臣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切入勾勒了属于北京西郊青年的生存,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城市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