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国职业社交简史:Copy to China时代的岔路

社交|中国职业社交简史:Copy to China时代的岔路

2006年 , 在苹果效力8年的技术工程师陆坚辞职 , 决定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公司Vobile的技术和产品开发管理工作 。 白天 , 他与合作伙伴、潜在投资者们面对面沟通 , 晚上则跑到刚刚注册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上查看他们的资料、加他们好友 , 很快就在平台积攒了50多个联系人 。 这些优质的人脉资源为他当时的创业提供了很大帮助 。

2010年 , LinkedIn上一个名叫Jessie的香港猎头 , 通过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个在谷歌工作的朋友找到陆坚 , 把他推荐给了盛大网络创始人陈天桥 。 明星CEO亲自出马邀约 , 最终让陆坚下定决心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美国加盟盛大 , 开启了后来在国内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创业、就业的经历 。
直到2018年 , 职业生涯中“从LinkedIn获益颇多”的陆坚直接出任领英(LinkedIn)中国总裁一职 , 全面负责领英中国的业务和研发工作 。
然而 , 刚刚过去的2021年10月14日 , 一则“微软将关闭领英中国服务”的消息在网上传沸沸扬扬 。 陆坚在随后的公开信中澄清:只是战略调整 , (领英)将专注于提供“连接职业机会”的价值 , 不再涵盖用户原创内容的发布与互动功能 。
换句话说就是 , 领英将在中国砍掉社交功能——在很多人看来 , 这无异于是微信砍掉了聊天功能 , 支付宝砍掉了转账功能 , 抖音不再支持短视频上传 。
职业社交这条赛道上 , 十几年间创业者们前赴后继 , 最终留给看客更多的印象是“尸横遍野” 。 尽管如今该领域仍有玩家 , 但随着LinkedIn的转型 ,“职业社交能不能在中国走通”这道未解谜题 , 又增添了新的迷雾 。
社交时代的LinkedIn与LinkedIn的社交时代2002年 , 硅谷著名天使投资人 , 有着硅谷“人脉之王”之称的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 。
漫步在澳大利亚的海滩 , 他对刚刚经历的世界互联网泡沫破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并重新思考在社交网络领域创业的机会 。 5年前 , 他从苹果公司辞职创立了一家约会服务网站SocialNet , 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 而这次 , 霍夫曼把目光瞄向了还处于市场空白的商务社交领域 。
2003年 , 霍夫曼和他的朋友 , 后来创办了社交游戏网站Zynga的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花70万美元买断了著名“六度空间理论”的专利权 。 这个理论认为 , 世界上任何两个人 , 通过不超过六个人就可以建立起联系——这正是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 。 当年5月 ,一个基于实名制、面向职场的社交网络诞生 , 作为创始人的霍夫曼将其命名为LinkedIn 。
与个人应用的社交网络不同 , LinkedIn的模式是让注册用户通过维护商业交往中认识并信任的联系人 , 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脉 。 彼时 , 被认为是SNS(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真正鼻祖的Friendster刚刚推出就火爆硅谷 , 而美国最受欢迎的招聘网站是Monster , 两家著名公司 , 前者没有往商业领域探索的打算 , 后者没有进军社交的意图 , LinkedIn要做世界上第一个基于商业社交的网站能否成功 , 外界并不看好 。
据一位LinkedIn早期的员工回忆 , 2002年参加面试时他曾问霍夫曼 , 你觉得LinkedIn能够做多大?对方回答说 , 预计世界上每个白领都会注册网站 , 即有2.5-3亿用户 , 他当时听了“差点笑出声 。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 , 2020年LinkedIn拥有超过7.4亿用户 , 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年收入80亿美元 。
LinkedIn早年的发展速度确实并不快 , 因为用户量不足 , 2005年推出招聘信息服务时还一度遇到销售难度大等问题 。 2006年 , LinkedIn发现从SEO渠道进来的用户和“病毒传播”邮件邀请来的用户数量差不多 , 但是活跃度却是后者的3倍甚至更多 , 基于此 , LinkedIn推出了公开档案(public profile)功能 , 将用户职业信息对搜索引擎开放并让其更容易被谷歌搜索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