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冯骥才荣膺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二 )


近几年 , 由于年岁大了 , 难于再去田野奔波 , 在书房里的时间多了 , 为什么小说迎头找上了我?
我的体验是 , 一个人一旦与文学扰在一起 , 就会被纠缠终生 , 永世难分 。 你的文学立场就是你生活的立场 , 你对生活的感受方式常常是文学的感受方式 , 你的生活思维也融合了文学的思维 。
生活 , 大多是在不经意中积淀下来的 。 在我二十多年的不写小说的时间里 , 我心中的文学却在成长 。 同时 , 在文化抢救中 , 我对大地上的人、生活、时代、历史、文明的理解大大地加深 。 既是意韵的加深 , 也是思想的加深 。 当我再度拿起笔来 , 便有了“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小说”的感觉 。 当我把这些“心中的文学”写出来后 , 我不知道读者的看法 。 我曾经的一代读者离我遥远 , 当今的读者会不会与我彼此陌生?
故此 , 我把今日南方文学盛典颁发的奖 , 看做是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 使我在面对当今这个茫茫的读者世界时 , 有了一些信心 。 作家的天职是为读者工作 。 通过文字与读者一同认知生活与时代、寻找温暖与光 , 以及不屈不挠的力量 。
为此 , 再次感谢评委、南方都市报 , 感谢大家用宝贵的时光倾听我的感言 。
盛典|冯骥才荣膺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文章图片

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 冯骥才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0年10月
*冯骥才访谈:文学创作对于我是不可遏制的
这本书在我心里压了太久了
南都:请谈谈动念写《艺术家们》这部小说的原因 。
冯骥才:原因挺复杂的 , 不是一个原因导致了一个结果 , 而是有多重原因 。 实际上 , 年轻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 。 我是画画出身 , 我也看过一些写艺术家的小说 。 这类小说中国不多 , 欧洲多一点 , 而且有写得非常好的 。 比如我特别喜欢罗曼·罗兰写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 罗曼·罗兰写过一系列音乐家的评传 , 比如《贝多芬传》《亨德尔传》 , 也写过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传记 。
出生于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那一代人把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奉为翻译文学里的经典 。 因为是傅雷先生翻译的 , 译笔特别好 。 最重要的是 , 这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写的一部小说 , 他写出了音乐家的一种主观的感觉 , 这种感觉充满了音乐的气质——音乐里的韵律 , 音乐里的节奏 , 音乐里的独特的意境 。 《艺术家们》发表以后 , 《收获》杂志在上海给我举办了一场研讨会 。 我在研讨会上就提到过《约翰·克里斯多夫》 。
20世纪80年代 , 我们那一批作家在伤痕文学之后进入文坛 , 写的更多的是对社会贴得很紧的 , 反映社会矛盾和时代气息的 , 反映人的渴望的小说 , 帮助读者认识生活 。 那时我很想写一个中篇 , 叫《艺术家生活圆舞曲》 。 我脑子里有很多艺术家的形象 , 因为我认识很多同时代的艺术家 , 有很多特别值得写的东西 。
我想我多亏没写 。 如果我写 , 我一定会把他们写浅薄了 。 幸亏我又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 我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 经过了社会的转折 , 也体验了不同的时代与人之间的关系 。 比如市场的时代 , 消费社会 , 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等 。 这样一些大的背景下 , 艺术家们各奔前程 , 走不同的道路 , 他们的命运如何?我经过了这些时代 , 我当然要思考艺术家的命运 , 他们的心灵和历史 , 他们在不同时代下、在各种新的问题面前的遭遇与选择 , 以及选择带来的不同境遇 。 这些都是我写《艺术家们》这部小说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