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冯骥才荣膺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杰出作家”( 五 )


我的文化遗产抢救不是学者立场 , 是作家立场
南都:对于当代的艺术界来说 , 凝聚了您一生感悟的《艺术家们》可以说是一部批判和警示之书 。 小说出版以后 , 在艺术界是否引起反响?您是否希望它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功能?
冯骥才:当然我也听到艺术家们有很多的议论 。 我担心人们会以为我的某一个人物是在影射某一个画家 , 但目前还没有这种情况 。
但是大家也在思考 , 一个是高宇奇这个人物 , 另一个是艺术家们对价格的追求 , 导致当前的艺术明星都是价格最高的 。 过去我们一说好的画家应该是吴作人、徐悲鸿、李苦禅 , 他们的画艺很高 , 我们不谈他们的价钱 。 现在一谈画都谈价格 , 都为一张画过了亿感到惊讶 。
人还在世 , 一张纸才六尺长 , 你画完一张画比一个工厂的价格还高 , 怎么可能呢?这其中就有很多商业炒作 。 我觉得这个小说引起的这方面的反思比较多 。
这个小说实际上我还没写完 。 我刚写完了一个中短篇的小说集 。 明年找时间 , 我还要写一个艺术家的小说 。 我觉得它有两重意义 , 一个意义是艺术家的主题 , 另一个意义是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主题 。
天津这座城市跟其他城市是不一样的 。 它有两半儿 , 一半儿是老城 , 我写的《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这些小说发生在老城 。 它有独特的地域个性 , 水陆码头 , 市井风气很浓 , 而且这些地方全说天津话 。 这是一个天津 。 还有一个天津是租界里的天津 。 租界里的天津华洋杂处 , 做洋务的人比较多 , 全国各地来的富豪比较多 , 这个地方跟上海的英法租界有接近之处 。
写完了《俗世奇人》 , 我觉得我把老城不同的人的性格、地域的特点、地方人的逞强好胜基本上都已经写得差不多了 。 我是在租界里长大的 , 这块土地给我的生命影响很深 。 如果今后我还能写 , 我想好好地写一两部书 , 体现租界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气质 。
南都:您在《艺术家们》的前言里说“要用另一套笔墨写另一群人物和另一种生活” , 是否也和艺术家们的故事发生在租界而非老城有关?这部小说使用的笔墨和《俗世奇人》相比有什么不同?
冯骥才:有的作家就是有好几套笔墨 , 有两套笔墨的作家很多 。 比如说鲁迅 , 鲁迅写《阿Q正传》《狂人日记》 , 还有他的杂文是一套笔墨 , 是鲁迅的笔墨 。 鲁迅写《伤逝》 , 写《祥林嫂》是另外一套笔墨 , 味道是不一样的 。 罗曼·罗兰写《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套笔墨 , 他写《哥拉·布勒尼翁》用的是另一套笔墨 。 有的作家用一套笔墨写所有的东西 , 有的作家就是两套笔墨 。
我一直是两套笔墨 , 可能跟我独特的生长经历有关系 。 租界人的气质跟老城的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 在租界 , 在一个洋场环境里生存的文化 , 跟地道的、乡土的、码头的生存文化是不一样的 , 人的集体性格也不一样 。 所以我想 , 写两个地方 , 用两套笔墨 , 更契合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和韵味 。
另外 , 在文字的运用上有不同的审美 , 写作也是一种快乐 。 《艺术家们》的文笔和《俗世奇人》完全不一样 。 比如说 , 《艺术家们》里有大量的散文化的东西 , 比如我写到美 , 写到环境 , 写到抒情 , 就有大量的散文 。 《俗世奇人》里绝对没有散文 。 《俗世奇人》里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笔墨 , 比如《三言二拍》 , 比如中国的口头文学 , 笔记小说 , 更多这样的东西 。
南都:自上世纪90年代起 , 您将大量时间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 。 二十年后 , 您再度“回归”文学 , 推出了《单筒望远镜》《俗世奇人全本》《艺术家们》等引发广泛关注的作品 。 您觉得现在的您在观念上、技巧上、心境上和80年代蜚声文坛的您有何不同之处?您对未来的创作还有什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