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在位于宝山工业园区一家企业的仓库里 , 70岁的周仲逸和64岁的张仁扬一眼就找到了各自家里的老家具 。
两人快步走到家具面前 , 这里摸摸 , 那里看看 , 有种无法言表的特殊感情 。 “你们快看 , 连被白蚁蛀掉的地方都补好了!”周仲逸蹲下身 , 摸着大橱底部惊喜地说 。
只见西式风格的胡桃木大衣橱下方 , 已嵌入了一根原木色的木条 。 周仲逸抚摸着家具 , 对一旁的丁文琦说:“老丁 , 看到家具在这里得到了善待 , 我心里就踏实了!”张仁扬则顾着拍摄视频 , 要“回家放给家里人看 , 让他们也放心 。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张仁扬和他捐赠的老家具
丁文琦微笑着:“这是应该做的 。 以后回想起来更会体会 , 我们在一起做一件特别值得的事 。 ”
周仲逸和张仁扬都是虹口北外滩旧改地块居民 。 被称为北外滩“最难”旧改昆明路以南项目生效之后 , 他们已经搬离 , 家里一些犹太人用过或赠送的家具等物件 , 现在都拿出来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 丁文琦正是馆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 ,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保留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的记忆 , 更是记录那段跨民族的友善故事 , 展现人类的正义和文明之光 。 ”
犹太人的老邻居
舟山路54弄 , 又称“舟山里” , 正是周仲逸家所在的位置 , 当年住着许多犹太难民 。 一些老居民回忆 , 最多时有六七成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 作为当时全世界唯一一个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 , 上海成为了犹太人逃离迫害的“诺亚方舟” , 先后有约两万名犹太人来到这里避难 , 虹口提篮桥地区更是他们的主要聚居点之一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布卢门撒尔旧居
这其中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犹太人迈克·布卢门撒尔 。 舟山路54弄 , 正是在布卢门撒尔家对面 。
弄堂口的铁制门头就十分与众不同 , 用英文写着“舟山里”(CHASANI LIEGH) 。 “里”这个词——LIEGH , 英语单词里并没有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走在人去楼空的里弄里 , 周仲逸难免有些伤感 。 “以前这里可热闹了 , 不仅街坊邻居会聚在一起聊天 , 每年至少有200多天 , 都有过来参观的外国人 。 其中很多是来寻根拍照的犹太人 , 还会邀请我们去以色列玩 。 ”
他的祖辈父辈告诉他 , 以前家里与犹太人关系密切 , 礼尚往来 。 爷爷奶奶会给犹太人送排骨面、馄饨 , 也很早就吃过犹太人送的面包和黑巧克力 , 说“味道挺苦 , 营养很好”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周仲逸在介绍旧居
周仲逸的家里 , 至今还有两件双排扣的西服 , 据说是用犹太人给的衣料做成的 , 还有一些犹太人留下的西洋风格家具、瓷器、脚套等 。
他家的前后两扇门 , 是整个舟山路54弄里保留最完整的犹太风格实木门 。 前门 , 有形似光明灯的装饰 , 门上还有一个可直接从外向里投递进来的信箱 , 上面写着英语:LETTERS 。 后门 , 则镶着铁制的颇似犹太教大卫之星的标志 。 前来寻根的犹太人一看到房门就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