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二 )


现在这两扇门被周仲逸拆下来 , 捐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 家里的西式家具和一些老物件也一起捐了 。
当我问他“为啥这么慷慨”时 , 他指指身旁的丁文琦:“我被老丁说服了、感动了 , 也想通了 。 ”周仲逸记得 , 旧改启动后 , 老丁就无比忙碌 , 大热天也每天穿梭在弄堂里 。 一看到谁家有“宝贝” , 眼睛都放光了 。 “老丁说 , 这些旧家具、旧物件 , 你带到新居也是孤芳自赏 。 再过些年 , 你的子孙后代还会珍藏他们吗?与其这样 , 不如捐给纪念馆 , 不仅可以保存完好 , 还可以向更多人展示 , 想怀旧了就来看一看!”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仓库里存放着居民们捐赠的旧家具
原本周仲逸还想留把椅子带到新居 , 听了老丁的一句“四把椅子展示出来才齐全” , 干脆全部捐了 。 甚至在一个柜子的玻璃台板下 , 还压着他老父亲的一张照片“时间太长粘住了 , 怎么也弄不下来 , 也先给纪念馆吧 。 ”
持续不断的慷慨捐赠
就在近日 , 犹太难民纪念馆又有惊喜收获:旧改居民任以明捐出了一张结实的实木板床 。
这张单人床看似简洁普通 , 长2米、宽80厘米 , 却也大有来头 。 这是一张当年犹太难民们住在华德路收容所时 , 用过的床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目前拆分保存的木板床
长阳路138弄 , 也是第一难民中心(华德路收容所)所在地 。 这里原为白俄商团营房 , 1939年改建 , 是集团营房住宅风格 。 二战期间 , 这里成为隔离区域内规模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场所 , 由美俄联合分配委员会负责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犹太难民纪念馆展出的华德路收容所旧照
据记载 , 当时在收容所里 , 一般30—50人挤在一间房里 , 最拥挤时甚至有100—200人住一间的 。
犹太人回国之后 , 这里历经变迁 。 “解放上海时 , 第三野战军99师接管了这个地方 。 我作为部队家属 , 很小就住到了这里 。 ”任以明记得 , “整个区域有一个木结构的圈形楼 , 还有两幢铁皮房 。 我们当时就住在这个圈形楼内 , 房子被隔成一间一间的 , 我家里住的一间大概30平方米 。 公共浴池铺着马赛克 。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长阳路138弄区域现状
住在附近的周仲逸也经常来这里玩 , 他的印象中“这里的房屋是大拱门、落地窗 。 ”此后 , 船运、港务部门又接管了这个区域 , 将房屋进行了改造 。 而任以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这里 , 一直睡的就是这张床 。
曾经 , 居住于此的犹太人在这里种菜 , 还抱团开店 。 舟山路霍山路一带 , 被称为“小维也纳” , 曾经繁华热闹 , 犹太人喝咖啡、做礼拜、听音乐 , 在苦难中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 任以明读书的时候 , 还见过周围一些中文讲的不错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孩子 。
|北外滩最难旧改完成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收获了一批“宝贝”
本文图片

犹太人当年在上海的生活照片
这次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 , 任以明也要彻底搬离这里了 。 他希望 , 更新过后的北外滩 , 能保留一些历史风貌特色 。 他也主动找到犹太难民纪念馆 , 要求捐出这张意义非凡的床 , 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
续写“诺亚方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