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王”陈国泰历时24年 写成一部中国玩具史( 二 )


之前 , 陈国泰对玩具仅仅停留在童心未泯的喜欢 。 即便已经工作 , 他还和小时候一样 , 一旦路过玩具店或者百货公司玩具柜就忍不住拐过去 , 哪怕什么都不买 , 只要看看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玩具 , 心里都很欢愉 , 玩具店就是他的“解忧杂货铺” 。
三本《Yesterday of Toys》让陈国泰第一次发现 , 原来玩具还可以专门收藏 。 “里面写到的很多玩具都是我小时候玩过或者看到过的 , 记忆一下就出现了 , 那种感觉像初恋 , 也像女孩子看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就很想买 。 ”他也像北原照久一样 , 将目光集中在日本和欧洲的古董玩具收藏 。 当时也正好赶上时代机遇 , 恰逢新加坡经济起飞 , 很多人急于跟旧时代告别 , 不断翻新家用物品 , 路边摊上都能找到很多老玩具 。
1991年 , 陈国泰在马来西亚淘宝时 , 无意间发现一件上海康元玩具厂出品的玩具 。 那是他第一次知道上海还有家专门生产铁皮玩具的玩具厂 , 遗憾的是 , 对这家厂的历史却没有一个藏家能说得清 。 疑问就此在陈国泰心中埋藏 , 若干年后他来到上海的古玩市场 , 走进上海的档案馆、图书馆 , 上海乃至中国玩具背后的更多历史 , 才被他系统发现 。 从此 , 陈国泰的人生中 , 玩具收藏和玩具研究紧密交织 , 最后变成先后四次修订 , 越写越厚的几册《中国小玩意》 。
最新的简体中文版中 , 职烨在另一篇序言中详细介绍了陈国泰在玩具收藏上“一掷千金”的疯魔状态 。 他自己在书里也简略提到 , 曾因为“玩物丧志”而不被人认可 。 但随着《中国小玩意》的一次次出版 , 从香港来到读者更加广泛的祖国内地 , 那些经历都已“俱往矣” 。 如今 , 看着印刷精美的《中国小玩意》封面 , 他更多时候在感慨“天资平凡又普通”的自己 , 没想到在一件“对大部分人来说没什么意义”的事情上 , 竟然足足坚持了21年 。 “送给坚持梦想的你” , 自序标题看起来既是写给读者 , 更是写给他自己的 。
以下是陈国泰对《中国小玩意》写作过程的口述 。
在上海淘了最多玩具
刚才你问 , 书中玩具哪些是我的“镇馆之宝”?我想想……(思忖片刻)其实一般我很少这样去定义 。 如果从藏家的角度来说 , 他在某个时间里找到某些东西很喜欢 , 就觉得特别珍贵 。 但所有玩具对我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 因为每一件玩具都是组成玩具历史的一个部分 。 这有点像手表 , 你说哪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机械外壳还是它的分针、时针?还是表耳、表带?其实都重要 , 所有东西组合起来才能是一块手表 。
1997年 , 我收藏的玩具大概有500件 , 觉得挺多了 , 就在新加坡做了人生第二个玩具展 , 为期三个月 。 当时我想在展览里出一本英文书 , 原因很简单 , 除了自己作纪念 , 还想让国外的朋友和藏家知道中国玩具也挺好 。 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 , 欧美以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的玩具收藏 , 基本都来自欧洲和日本 。 我开始收藏中国玩具的时候 , 有朋友还说我不太懂行 。
但我觉得中国玩具挺有意思 , 就这样出了第一本书《中国玩具》(“Chinese Toys”) 。 其实都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书 , 只是一本A5纸大小的图册 , 大部分是玩具照片 , 有些简短的英文介绍 , 那时候我没想到后来还会写出20万字的书 , 我的专业不是像你们一样写东西 , 要我去找玩具历史 , 那时我没办法做到 。
《中国玩具》出了之后当然反响不好 。 一个原因是当时新加坡没有人会因为喜欢中国玩具去买书 , 另外就是书的制作成本很高 , 一本是18新币 , 在书店寄售卖20块新币 , 我只赚很少一点 。 但当时我觉得还行 , 了个自己的心愿 , 再说我写书也不是为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