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华夏之华美 山西之重宝( 三 )


佛造像 有人间烟火气
此次展览中占据展线最长的是“汉唐奇迹”单元的佛教造像,可见策划者对这部分文物的重视。现实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佛教物质文化在山西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鲜卑族拓跋氏在建立北魏政权的最初时期,便对佛教抱有亲和并支持的态度,当时有名为法果的僧人倡言皇帝就是当今如来,拜皇帝就是礼敬如来,这一言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皇帝崇拜与佛陀信仰由此紧密结合起来。著名的昙曜五窟,就是为北魏开国以来五位皇帝开凿的功德窟,窟中高大的佛像就是皇帝的化身。
在以皇帝为代表的社会高层支持下,佛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仅营造了平城(大同)时代的佛教中心,还在迁都洛阳后又开启新的浮屠世界。《洛阳伽蓝记》载:“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信众的狂热和佛教发展的盛况。在北朝,除了少数帝王短暂灭法外,绝大多数社会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支持基本上是持续和毫无保留的,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发展至隋代。
山西省榆社县出土的一件石雕菩萨像颇为别致(图6)。这尊菩萨立像使用当地的红砂岩雕刻,头戴三叶宝冠,有头光,宝冠两侧有垂下的缯带,面部圆润,眉毛以舒展的阴线刻出,双目微微睁开,嘴角含笑。菩萨有胸饰,及胸的裙裳以束带固定,自两肩垂下的披帛在腹前交叉并穿过玉璧后垂下,又披搭在对侧前臂上。这种衣饰造型,在云冈第二期窟龛中就已经出现,也在龙门北魏洞窟中流行。
榆社位处旧都平城和新都洛阳的南北交通线上,加之东魏政权是北魏的延续,其造像风格自然是在继承后者基础上的再发展。有意思的是,这尊菩萨像的衣装皆向身体左侧飘动,给观者营造一种微风拂动的动态感,尤其是菩萨那如少女般秀美的面庞,观之楚楚动人。东魏时期的佛、菩萨,一般衣饰庄重,表情慈悲亲和,这件菩萨立像则赋予了更生动的人间烟火气息。
太原市华塔村出土石雕释迦说法像龛(图7),是一件构图复杂、雕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背屏式造像。主尊佛坐像身着宽松的袈裟,跏趺坐于莲台上,低肉髻,螺发,面部丰腴,嘴角含笑。佛像两侧各侍立三人,分别是弟子、菩萨、螺髻梵王。佛像背后有莲瓣形背屏,背屏周匝绕以伎乐飞天,其顶端是自莲花中显化的佛塔。在佛坐像前面有莲花造型的香炉,香炉被自莲花中生长出来的力士托起。香炉将主尊佛坐像与造像底座联系起来,使两者成为有机整体。在香炉两侧表现供养僧人,两僧人跪在莲花化生出来的莲台上。造像底座下端对称雕刻着狮子和天王,天王头部残失。
与该像同时出土的还有其他多件北朝晚期造像,造像风格多与河北中南部造像相近,应是受后地白石造像影响所致。东魏北齐时,邺城与晋阳(太原)之间有对等的政治地位和密切的交通往来,使得两地的佛教造像存在深层次的关联。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北中南部的邺城、曲阳等地生产的东魏北齐白石造像,以其成熟的图像构成和精湛的技艺享有盛名,并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影响。
墓室壁画 对物的执念
“画妙神通”单元中,最吸引观者的是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鞍马骑游墓室壁画(图8)。这幅壁画自1979年出土以来,便成为研究北齐历史、艺术的重要一手材料,并随着人们对其毫不吝啬的夸赞而广为人知。陈丹青说:“北齐壁画是中国壁画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在世界范围也非常罕见,完全可以和古埃及、古罗马壁画相媲美,并且不可替代。”站在这幅高大的墓室壁画前,观者除了可以欣赏画者超乎寻常的绘画技巧外,还可以在画面中游走,寻找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细节。实际上,墓室中的壁画,属于墓室丧葬空间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所营造的地下世界服务的。这幅鞍马骑游墓室壁画表现了北齐贵戚骑马外出时的场景,是墓主生前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