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看过电影版第一炉香 才知张爱玲这么好

◎唐山
“他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 , 花立时谢了 , 又是寒冷与黑暗……”这是小说《第一炉香》最后一句话 。 所谓“橙红色的花” , 是烟头在明灭 。
看过电影《第一炉香》 , 很难抑制住再翻一遍原著的冲动 。 才发现 , 张爱玲是喜欢红色的 。
据吴福辉先生统计 , 《传奇》的16篇作品中 , 91处用了带色彩的词 , “红色”最多 , 占25.4% 。 至于《第一炉香》 , 据学者杨嘉琪统计 , 文中出现过11种颜色 , 红色占22.3% , 冷色调占72.1% 。
红色与冷色对峙 , 构成了原著的色彩趣味 。 电影《第一炉香》竟准确地get到它 , 可坐在影院中 , 多少观众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呢?
但这并不妨碍对电影《第一炉香》加以无数恶评 , 如:显得马思纯更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了;以为可能是个普通平淡的烂片 , 没想到烂得这么值回票价;写的是葛薇龙的堕落史 , 但题眼其实是乔琪乔啊……
在豆瓣上 , 电影《第一炉香》只得到可怜的5.6分 。
这是令人沮丧的现实:这么多年过去了 , 我们离张爱玲依然这样遥远 。 电影版《第一炉香》犹如试剂 , 精确标出我们与现代之间的差距 , 标出我们还剩下多少宽容、诗意与理解 。
电影呈现出被忽视的那个张爱玲
不看电影《第一炉香》 , 我也不太能接受张爱玲 , 因为她“不够深刻” 。
是的 , 文学应该“深刻” , 即使大多数人说不出来 , 可什么才叫“深刻” , 只能朦胧地觉得 , 应包含几点:
其一 , 崇高 , 引导肉身成圣 。
其二 , 批判性 , 直面当下困境 。
其三 , 哲理性 , 突破表象迷惑 。
其四 , 道德感 , 使读者更具道德激情 。
其实 , 这四点都是典型的男性视角 , 是帝王看花园的姿势——假装正在君临万物 , 指点江山 。 这就是为什么 , 很多人并不看小说 , 也会从这几点来批评 , 因为这姿势让人沉醉 。
电影《第一炉香》呈现出了一个被忽视的张爱玲 , 让人突然意识到:也许是“深刻”错了 , 张爱玲才是对的 。
在“深刻”看来 , 《第一炉香》意思不大:纯真少女在流氓姑妈的引诱下 , 一步步堕落成交际花 , 体现出坏社会的罪恶 。 无非《莎乐美》《海上花列传》的高仿 , 一个被讲了无数遍的老故事 。
《第一炉香》还有几处“硬伤”:乔琪乔如此不靠谱 , 葛薇龙却爱他;爱消失后 , 又非要嫁给他;葛薇龙明明可以逃走 , 为何中途返回……种种不合理 , 均属“现实主义的塌陷” 。
总之 , 每个细节都只想“必然性” , 才是不塌陷 。 这就落入悖论中:古往今来 , 哪次人生不是偶然造成的?偶然才是最大的现实 , 偏偏现实主义不能写 。
不改变视角 注定看不懂它
事实上 , 现实主义只是借口 , 男权主义才是核心——传统现实主义美学其实是男权社会仿制品 。
于是 , 文学世界也被分成三六九等;也有从庶民到皇帝的金字塔结构;每个等级间壁垒森严 , 语境完全不同……戴上这样的有色眼镜 , 则《第一炉香》除了张爱玲文笔不错 , 别无价值 。 当大家都在期待“张式怼人”时 , 便有了这样的奇语:电影《第一炉香》是许鞍华的《第一炉香》 , 不是张爱玲的 。
不改变男权视角 , 《第一炉香》就是一个烂故事 , 张爱玲复活也没戏 。
站在男性立场上 , 葛薇龙丧失了纯真 , 因而失去了价值 , 所以她的内心必须苦闷 , 而乔琪乔、姑妈理应承担责任 。 这种自作多情的想法 , 是对女性生命尊严的另一种贬低 , 这种《金陵十三钗》式的Low , 怎能匹配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