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台上本无物 伸手自然来

台上本无物 伸手自然来
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个很著名的相声《戏剧杂谈》 , 谈到话剧或影视剧 , 如果有吃饭、喝酒的情节和场面 , 那在台上或屏幕上必须摆上实物真吃真喝 , 国粹京剧(也包括其他戏曲曲种) ,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 , 请客的主儿只要说一句“酒宴摆下!”桌子上立刻摆上木制的酒壶 , 木制的酒杯 , 至于菜肴 , 对不起 , 一概没有 。 这时 , 被请的人也只要说一句:“到此就要讨扰!”于是执酒壶的人 , 向木制酒杯虚点两下 , 吃的主儿拿起酒杯虚做饮下的动作 。 在一个几分钟伴奏的音乐“牌子”[三枪]中 , 完成这些动作 , 来客再说一句:“告辞了!”表示吃喝完毕 , 走人 。
多么简单 , 多么快速 。 可观众认可 , 不挑眼 , 观众看的是表演 。 那位吃主儿如果是花脸扮演的 , 只见他一手执杯 , 一手一抖水袖 , 把嘴捂住 , 一仰脖 , 得!这酒就喝完了 。 气魄之雄伟 , 动作之麻利 , 观众看着过瘾 , 并不计较——不摘胡子 , 那酒喝得进嘴吗?实心的木壶连一滴水也进不去 , 这不都“假”出来了吗?不!观众认为“真” 。
这就是中国戏曲的独特审美:以虚拟性、假定性、夸张性为特征的大写意 , 不求写实 , 意到、神到、“真”便到 。 正如老观众说的:在台上真吃真喝 , 那谁不会?那还有“戏”吗?那还“美”吗?这就是戏曲的讲究 , 以唯美、精湛的身段 , 让观众全然明白!
“台上本无物 , 伸手自然来 。 ”京剧舞台上虚实结合的表演有两种 , 一种是纯无实物表演;另一种便是利用简单的道具加虚拟动作来表演 , 造成“真实”的效果 。
虚实结合:简单道具配合虚拟动作
京剧《武松打虎》 , 武生扮演的武松 , 在舞台上看见老虎出现了 , 为了活命 , 于是和老虎激烈地拼斗起来 。 老虎就是武戏演员穿上一件黄布缝制的仿老虎的戏服 , 也不过略似而已 , 演员趴在舞台上四肢着地 , 仿佛动物的行走 。 如果扮演武松的是著名武生艺术家 , 那么扮演虎形的演员也必然是身手矫健的武戏演员 。 武松和老虎的搏斗 , 老虎会直立起来 , 运用京剧武打的各种炫目的程式 , 蹿、扑、跟斗过人……可以说这是人与虎的搏斗 , 但更可以说这是一场精彩过人的武打 , 最后老虎一个“肘棒子”(全身跃起倒了下去)倒下了 , 武松抓住老虎的尾巴 , 再重拳出击 , 老虎趴下了 , 被打死了 。 武松吁一口气 , 一个神完气足的亮相 , 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
笔者看过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李万春的《打虎》 , 舞台上虽然仅仅是虎形 , 但他扮演的武松在初见老虎时那种惊、怕、必须以死相拼的心理变化 , 完全从脸上的眼神和肌肉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 而和老虎的零距离殊死搏斗 , 三下五除二 , 快捷、形象 , 一下就把观众引领到与真老虎打斗的幻像之内 。 这 , 不仅话剧 , 即使是影视剧 , 出现人与老虎零距离搏斗的场面 , 我至今还没有看到 。
京剧《拾玉镯》是花旦戏代表作 , 活跃在京剧舞台上近二百年了 , 该剧中以虚拟动作表现琐碎的现实生活 , 真是惟妙惟肖 , 细致入微 。 农村少女孙玉姣 , 母亲上庙里拜佛去了 , 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家 , 做点针线活纳鞋底以打发寂寞 。 她手里仅有一个实物 , 仿制的鞋底子 , 其他线、针等一概没有 , 全凭着手里的动作 , 脸上的眼神和场上音乐的配合 , 要让观众感到她真是在那里纳鞋底子 。 开始是两手搓麻线 , 再反复纫针 , 然后上一针、下一针纳开了 , 中间还嫌针不好使 , 把虚拟的针在头上蹭上两蹭 , 太细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