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葛@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座怎样的会馆?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前段时间,位于青云胡同与北芦草园胡同交界处的颜料会馆里,响起了悠扬婉转的音乐,在沉寂多年后,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会馆再次焕发活力。
步入青云胡同,就能看见修葺一新的悬山式木结构古建筑,从上面的搏风板到下面的开门处,都漆着古朴的朱红色,这就是颜料会馆的戏楼。戏楼坐北朝南,在西侧开有大门。走近仔细观瞧,大门左侧还贴有戏单,恍如穿越时空回到戏曲繁盛的年代。
这座不大的颜料会馆有着怎样的历史?在漫长的变迁里,这里又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梅葛@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座怎样的会馆?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
【 梅葛@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座怎样的会馆?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五块石碑记录会馆历史
明清时期,实行科举取士,每到会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期间,大量的举子涌入北京,由同籍贯的人在北京所设立的会馆便应运而生。这类以接待举子考试为主的会馆,也叫做“试馆”。当年,北京的数百座会馆中,这类会馆占到八成以上。
由于京师不仅是文化、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除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还有全国各地的工商业者,也到北京谋求发展。来自同一个籍贯或者同一行业的商贾,或为联络感情,或为应付同行竞争,需要常在一起议事,于是就有了工商会馆的设立。颜料会馆就是当年山西平遥颜料行业商人的聚集之处。
目前人们对于颜料会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已故学者李华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上世纪六十年代,李华遍访北京还保存的明清工商会馆,收录了不少工商会馆的碑刻。在这本书中,他收录了颜料会馆五块石碑的碑刻,为人们了解颜料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这本书里,颜料会馆的碑记排在第一位,可见其价值之大。
梅葛@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座怎样的会馆?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李华编选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
梅葛@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是一座怎样的会馆?这里上演过怎样的故事?
文章插图
颜料会馆碑刻之一
这五块石碑分别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重修庙宇碑记》、乾隆六年(1741年)的《建修戏台罩棚碑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重修仙翁庙碑记》、道光九年(1829年)的《公建桐油行碑记》以及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颜料行会馆碑记》。
在康熙十七年立的《重修庙宇碑记》石碑中,并没有提及这座会馆修建的具体时间。乾隆六年所立的《建修戏台罩棚碑记》中记载,“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百有余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由此上溯百余年,可知颜料会馆或为明朝中后期,万历至天启年间创建。
综合以上碑文,可知道颜料会馆的大致沿革:它建于明代中后期,最初名为平遥会馆,是平遥的颜料、桐油商人在北京的祀神之所。会馆最早的主体建筑是仙翁庙,仙翁庙供有梅葛二仙。梅葛二仙是梅福和葛洪的合称,民间传说中,梅葛二仙曾化作跛脚行乞,为了感恩一对愿意施舍的夫妇,他们将蓝靛草染布之法告诉了那对夫妇,于是人世间出现了染布业。
康熙十七年,因仙翁庙“风雨剥蚀”,在京的平遥颜料商人慷慨解囊,重修了大殿,并将真武大帝供奉于中,关帝、财神列于左,梅葛二仙列于右。每年农历九月,是梅葛二仙的诞辰,在京的平遥颜料、桐油商人,在此“献戏设供,敬备金钱云马香楮等仪,瞻礼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