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平常心是道——浅论书法创作的平和心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心态|平常心是道——浅论书法创作的平和心态
文章图片

图:艾绍鸿作品 苏东坡的《如梦令》 。
为向东坡传语 , 人在玉堂深处 。 别後有谁来 , 雪压小桥无路 。 归去 , 归去 , 江上一犁春雨 。
平常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事态时 , 对待或处理这些事态所具有的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 。
万事同一理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 当然 , 作为书法爱好者 , 或者书家 , 也不例外 , 也需要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平常心
书法艺术是心灵的艺术 , 是艺术家精神的写照 。 艺术的超越是艺术家对事物认识的超越 , 从物质到精神、从理性到感性、从有我到无我 , 达到一种超然忘我境界 。 所以“若不从现实、现象上超越上去 , 而与现实、现象停在一个层次 , 便不能成立艺术”(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 艺术要想达到最高境界 , 便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 , 对于书法艺术来讲更是如此 。 因此 , 不保持一颗平淡恬静的心态 , 将无法使书法艺术创作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 。
书法创作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反复锤炼的漫长过程
大家都知道 , 书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 , 是一个由“技”到“道”的演化过程 。 清人魏源曾有“技进乎道 , 艺可通乎神”(《魏源集》)之说 。 其实 , 庄子早已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 , 说出了这个道理 , 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 , 进乎技矣 。 ”(《庄子·养生主》)
当然 , 庖丁这里所说的“道”还不是形而上学的道 , 是技中见道 , 技艺的高超 。 但其“始臣之解牛之时 , 所见无非全牛者”到“三年之后 , 未尝见全牛” , 揭示了庖丁由“技”到“道”的转化过程 , 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升华过程 ,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 , 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高超境界 。
我们从“庖丁解牛”的故事里看到了庖丁娴熟技术进乎道的同时 , 往往却忽视了事件的两个主要成因:一个是时间 , 另一个就是心态。 任何一门技艺的熟练掌握 , 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 有些事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 拿书法的学习来说 , 从临帖开始 , 由“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 , 仅仅是起步阶段 , 到了能独立创作 , 这中间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 , 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 当然 , 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来 , 也仅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开始 , 其中 , 临帖创作、创作临帖的反反复复 , 技法的充实、学养的提高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 , 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 , 使得这些人对待书法艺术如此执着 , 能耗费那么长时间走下来的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 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态 。 “无造作 , 无是非 , 无取舍 , 无断常 , 无凡无圣 。 ”这绝不是那些力争短期就要收效 , 争名趋利 , 浮躁不为而所能取得的 。 因此 , 要想在书法艺术这一漫长道路上有所建树 , 就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和不切实际的想法 , 保持一颗恬静、淡定的平常心态 , 做到具有“得意之时淡然 , 失意之时坦然”“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的艺术人生情怀 。
心态|平常心是道——浅论书法创作的平和心态
文章图片

艾绍鸿作品《秋》
心态|平常心是道——浅论书法创作的平和心态
文章图片

艾绍鸿作品《游太平湖》
书法创作需要文化修养和自我完善
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中的文化 , 这一点也没说错 。 同时 , 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供养 , 仅仅就成了写字而已 。 书法不仅要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 , 同时还要传达时代文化精神气质 , 才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因此 , 我们谈中国书法就离不开中国文化 , 学习中国书法更不能没有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