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伟@5000年前的仰韶人 穿绸喝酒睡“混凝土”( 二 )


“所以关于仰韶文化并非只有彩陶,发酵酒、丝蛋白、混凝土地坪……这些都足以说明仰韶人生活方式的多样。这一次的考古完全刷新了我们对仰韶文化的认知,我们相信后续的考古工作还会有新的发现,对此也有信心。”李世伟说。
而前段时间,在仰韶村遗址,考古工作者们挂牌了考古工作站,计划以此为依托,开展仰韶文化考古研学基地。“仰韶文化从早期到中期、晚期,一共将近两千余年,单拿仰韶村遗址来说,我们四次考古发掘的面积总共加起来也只有千分之四,可见我们对于仰韶文化的了解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
未来考古研究方向:
多学科、数字化、精细化
据采访人员了解,第四次发掘规划为五年。
2020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渑池县文旅局启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在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的挖掘中,每次均间隔30年。尽管早期都取得了重大发现,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考古学者们对于遗址的把握和了解依旧不足。“过去的三次发掘都是属于老百姓盖房子期间开展的配合性发掘,而这一次,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术性发掘。”
40年,是考古研究手段现代化的变迁,也是考古研究队伍专业化的变迁。相比前三次,第四次考古发掘明显呈现出多学科、数字化、精细化的特点。
李世伟告诉采访人员,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挖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而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我们当时一共有两个工作目标,一是对2019年遗址中部发现的壕沟进行解剖,了解其使用和废弃的年代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二是对遗址中南部仰韶人的生活居住区进行考古发掘。”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多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
“以前人们认为考古是‘冷衙门’,现在随着考古事业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愿意加入到团队中。”李世伟告诉采访人员,他作为一名“90后”,正见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守护的队伍中。“如今我们的队伍里,90%都是‘90后’,甚至还有2002年出生的学生前来实习。”李世伟说, “如果想要彻底揭开仰韶文化的面纱,或许我们的考古研究也要持续上千年,这需要一代代传下去。”
博物馆馆长 “荐宝”
广州日报:仰韶文化博物馆此次新增了多少文物?
崔强:此次提升陈展在原有的260件文物的基础上新增200余件珍贵文物,目前陈展共展出文物450余件。主要新增几方面文物:一是第四次考古发掘文物30余件;二是展出渑池县关家遗址出土文物50余件;三是展出原有库房文物80余件;四是展示一部分对仰韶村遗址作出重要贡献的考古专家使用过的物品,约40余件;五是展出相关书籍;六是展出国外同时期史前文化的一些复制品。目前博物馆在布展上一是突出第四次的发掘成果的展示;二是尽可能使用多媒体互动设备,让文物“活”起来。
广州日报:馆内新增的第四次考古文物中,有哪些重点文物?背后有哪些历史意义?
崔强:新增的第四次发掘文物有两件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发现的混凝土地坪;二是发现了一枚玉钺的残片。这两件文物都是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混凝土地坪出土于此次发掘的第一区,同时也是遗址上仰韶聚落的核心区域,这样的发现对于考古而言,又一次对仰韶村先民的房屋构造有了新的认识;仰韶村遗址的玉器十分罕见,此次发现第二个玉器就是玉钺残片,钺有兵权的象征。这两件文物一同出现,这里有可能在当时是整个部落或周边几个部落核心权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