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追考古 粉文博 95后解锁打开历史文化新方式

博物馆&追考古 粉文博 95后解锁打开历史文化新方式
文章插图

2021年8月28日,南昌,江西省博物馆天工坊,一名小男孩端详着已经拆解完毕的“考古盲盒”现场。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占昆 摄
博物馆&追考古 粉文博 95后解锁打开历史文化新方式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6日,四川省广汉市,游客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开放式文物修复馆。中新社采访人员 安源 摄
博物馆&追考古 粉文博 95后解锁打开历史文化新方式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13日,杭州,“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正在西湖边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包括三星堆遗址文物在内的139件/组展品吸引民众参观。参观者被三星堆文物人头像吸引。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刚 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考古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是提供一种方法论,教我们如何看待过去,走好今天的路,更好地面向未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学术研究发展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时刻,大家对于传统文化及学术研究方面的精神需求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有了一个爆发的契机,以考古文博热的形式爆发出来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文博、国潮,是因为当他对世界横向的了解已经足够多的时候,就要把目光向纵向延伸,往历史的深处看,我们看历史有多深,未来才能走多远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郑沁雨

社交媒体上不间断的“三星堆”热搜话题,阅读量动辄破亿,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直播,吸引了千万人围观。
蹲直播、“云考古”让“冷门”考古走近寻常百姓;从考古盲盒到文创雪糕,时常卖断货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引领了国潮消费新风尚;“打卡”博物馆,“云”游博物馆成为当今年轻人解锁历史文化的标配;以《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综艺节目为代表,考古文博元素与影视、游戏、音乐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声量逐渐扩大……
文物不但“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考古、文博强势“出圈”,掀起一股不小的“考古文博热”;考古与文博如今成功“破壁”,关注度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在95后、00后等年轻群体中,追考古、粉文博,逐渐成为一股潮流。
与历史对话,反哺当下
20岁的桑妮很向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慢节奏生活,“里面的氛围让人感觉很舒服,会让人忘却当下”。桑妮闲暇时会找一些考古文博类型的纪录片来看,在她看来,这些“无用”的东西,会让人关心一些更遥远更美好的事物,“也可以反哺一下现在,让人宁静”。
热爱考古文博节目的桑妮,同样也是文创产品“发烧友”。她坦言自己喜欢样子好看又饱含人文情怀的文创产品,“这里的‘好看’是广义的,让年轻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好,感受到文化、文物的美也好,或者是挖掘产品背后的人物与故事,总之要有能够打动年轻人的点,让他们先产生兴趣,然后才会热爱,进而有传承和保护的欲望。”
博物馆“骨灰级”爱好者何滔,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博士。每次旅游,他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一年参观七八次,甚至同一个博物馆还会反复去好几次。几年下来,何滔去了国内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看过的文物藏品,听过的讲解,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我现在去博物馆,已经不单单为了了解文物或者背后的故事,更多的是体验一种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何滔如是说。
何滔经常会被博物馆展陈的文物所震撼,“当二三十件编钟跨越千年,壮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感觉非常震撼,让人有穿越千年,和历史对话的感觉。”他感慨于历史文物恢弘的气势,也赞叹一些文物在造型、审美、设计等方面的精巧与独特,“特别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技艺。”虽然何滔屡屡被馆藏文物所吸引,但他认为,馆藏文物并不必然能让博物馆火起来,关键还是要进行理念创新。“博物馆要吸引更多年轻人,需要通过多媒体多渠道的传播手段,不断打造丰富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