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共话上海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

10月29日 , 一场题为“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的主题论坛 ,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基地举办 。 作为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的分论坛之一 , 活动由上海社科院文学所主办 ,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国际文化研究室、城市文化热点研究工作室和国际文化学会承办 , 邀请到来自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并分享 。
文化|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共话上海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
文章图片

论坛现场
意大利电影史学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前艺术总监马可·穆勒 , 现正担任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一职 。 他通过两部电影——上海电影人1937年代创作的《十字街头》和好莱坞电影人2013年创作的科幻片《她》切入了话题 。 马可·穆勒分享了两部影片对都市现代性的不同表现及上海在电影中的不同形象 , 并提出 , 今天的上海呈现出一种“跨功能的全球城市”的样貌 , 即混杂、创新、充满未来主义 , “上海对于熟悉与陌生的结合 , 几乎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
学者陈燮君曾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 对上海的文明史有颇多研究 。 他表示 , 在“五个新城”全面赋能的发展前景下 , 上海的新城建设既要培育各自的独立竞争力 , 又要整合于上海城市文化 。 其中 , “历史文化名城”“水系城市”和“创新都市”这三大概念 , 分别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地理及城市精神特色 , 是上海未来要重点抓取、切实强化的 。
文化|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共话上海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
文章图片

与会者合影
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盖里·罗斯利提出 , 现在许多国家的政府、智库、学者都会犯一个错误 , 就是把所有具备吸引力的东西都归为“软实力” 。 在他看来 , 在国家层面 , 软实力是由政治文化以及国家的思想、原则、价值观和行为产生的 , 软实力应体现为“榜样的力量” 。 而所谓的“城市软实力” , 就是承认城市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见和行为 。 一座城市若能确定自己的利益、目标、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会产生更高水平的软实力 。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陈圣来表示 ,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 上海理应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领跑者 。 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 , 我们要注意在现代背景下叙事、使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敢于参与市场竞争 , 通过自觉自愿的文化消费实现传播效应 。
作家、媒体人梁文道分享了一个趋势:随着明星建筑师们作品扩及全球 , 地标建筑物对人们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城市形象的重点 , 正在从地标建筑物转向到街区 。 “这是因为 , 邻里街区代表着当地文化 , 对游客或外来者来说更具吸引力 。 ”梁文道认为 , 目前全球城市的文化建设 , 要开始缩小到从街区的角度来考虑了 , 但这也很可能会遇到政治经济学、社会层面 , 甚至是伦理上的问题和矛盾 , 需要慎重处理 。
文化|海内外专家学者齐聚,共话上海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
文章图片

论坛现场
在西班牙作家米格尔·萨撒托尼尔看来 , 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起源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 , 博物馆通过收藏、展览及推广活动 , 寻求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 , 确保其话语的全球性 。 因此 , 当代艺术博物馆不仅是评价全球文化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 , 也是打造城市形象的一个捷径 。
作为一个英国人 , 纪录片导演罗飞已经在上海工作并生活了25年 。 今年4月 , 他和团队拍摄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在中国公映 ,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 他说 , 在拍摄这部作品时 , 上海已经成为他书写中国与更广大世界的故事的一个基地了 。 此外 , 他还拍摄了《记录一座城——我在上海的纪录片生活》 , 分享他初到中国时为什么留在上海 , 喜欢上海的哪些地方等故事 。 在他看来 , 如果一些文化注定要衰落 , 比起硬要去挽留 , 人们也许更应该将其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