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曹斐:不固化自我 没有落后的媒介 艺术在于塑造情感( 三 )


羊城晚报:今天影像已经成为艺术界常见的手段 , 甚至是潮流 。 影像艺术是否也形成了某种固化、俗成的定式?
曹斐:2000年我刚开始做影像的时候 , 大多展览还都主要由架上作品组成 , 出现一两个电视机 , 已经很难得 。 而今天 , 已经有人说抖音短视频这么风行 , 会不会对影像创作有冲击?事实上 , 无处不在的屏幕和影像已经将我们的视觉体验稀释了 。 今天年轻人的影像很多已经不是讲故事了 , 甚至它成为了新的“颜料” 。
然而 , 如果现在说固化 , 可能为时尚早 , 相反影像将会更加普及 , 媒介的衍生会成为拥有更多未来可能性的“颜料” 。 反而是艺术家不能“固化”自己 , 要往前走 , 找到准确表达我们当下的途径 。 但是 , 我们也并不能简单认为绘画、雕塑、摄影是 “落后”的媒介 , 只要你对自己使用的媒介有足够自信 , 做得足够好 , 艺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触动内心、通向灵魂的 。
我最近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1973年的弹子球》 , 这部小说出现在四十年前 , 这么多年过去了 , 人类的处境、疏离和孤独从来没有改变 。 所以 , 重要的还是作者 , 以及他们留下的能震撼人类灵魂的作品 。
羊城晚报:您在创作中与流量明星合作 , 使用VR、AR等新技术 , 甚至将作品放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高楼上 。 这些“破圈”之举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曹斐:当时我受委托在香港的地标最高的贸易大楼外表面上创作LED视频作品 , 最终我呈现了“吃豆人” , 源自小时候玩的电子游戏 , 它能唤起很多80后同龄人共同记忆 。
对我来说 , 这是超越美术馆的创作 。 到美术馆参观的人可能只有两三万 , 但维港的“屏幕”面向的是上百万人 。 对于一个普通的香港人 , 他不知道作品是曹斐的 , 并不重要;但在他某天下班 , 在巴士上 , 在渡轮上 , 看到这么的一幕 , 想起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 会心一笑 , 或惊讶 , 或好奇 , 对我而言已经足够 。
像我和流量明星的合作 , 也不会把他们拍得有多完美、多好看 , 当这些作品出现在美术馆之外的公共场所 , 引发破圈的话题与讨论 , 可能会更有趣 。
科技不一定有情感 , 但如何能用虚拟创作使人得到共情呢?在VR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里 , 我着重尝试让观众体验到来自虚拟媒介的情感叙述 。 对我而言 , 艺术就是塑造情感 , 无论这些情感是和过去关联的 , 还是连接未来的 。
【舞台|曹斐:不固化自我 没有落后的媒介 艺术在于塑造情感】舞台|曹斐:不固化自我 没有落后的媒介 艺术在于塑造情感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