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刘慈欣谈少儿科幻:“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真实的世界不只有美好的东西”( 四 )


南方周末:你曾在文章中回忆过1980年代以来对少儿科幻的污名化现象 , 也提到民间对科幻的一种认知是“哄孩子的东西” , 现在呢 , 把少儿科幻等同于浅薄的观念还存在吗?
刘慈欣:现在也有这个习惯性的想法 , 也有很多人潜意识就认为给孩子写的东西就比给成年人写的东西档次要低一些 。 但是我说可能恰恰相反 , 写出一本成年人看不懂的书十分容易 , 但你写出一本让孩子看懂的书是硬指标 ,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作品的质量有很好的辨别能力 , 并不是那么容易就糊弄过去 。 现在的孩子们我偶尔接触过一些 , 发现他们拥有的知识量、拥有的表达能力和我们当时同龄人是没法比的 , 大都市里的孩子尤其如此 。
南方周末:你觉得自己写不了少儿科幻 , 但是你很愿意推动少儿科幻的发展 , 包括担任首届少儿科幻星云奖评委会主席、给许多少儿科幻作品做推荐 。
刘慈欣:对 , 我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家 , 我们现在人数还是太少了 , 作品也少 。
南方周末:这个少是少到了一个数量级的差别吗?
刘慈欣:对 , 数量级的差别 。 因为少儿科幻需要大量的作家 , 它毕竟有庞大的读者群 。 甚至在以后 , 很可能它是科幻文学唯一的一个市场 。 成人现在文字阅读量越来越少了 , 而少儿肯定是要看书的 。 这个市场其实仔细分 , 直接购书的并不是少儿本身 , 还可能是他们的老师、父亲 。 这个市场确实有待于我们去开发 , 有待于涌现更多的少儿科幻作家 。
南方周末:科幻遇到的新挑战是如何新媒体化 , 从而把握住更年轻的这一批读者 。 你此前多次提到 , 你的女儿就不太读科幻 。 她作为一个00后 , 看的东西是比较新媒体化的?
刘慈欣:对 , 都是这个样子 。 这个我并不悲观 , 我认为反而科幻更适合用新媒体来表现 , 文字对科幻的表现其实很有限 。 把科幻从文字转移到新媒体 , 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 , 也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去接受 , 他们毕竟是在新媒体下长大的一代 。
南方周末:你提到过一个概念 , 科幻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 可能未来发挥影响力不一定是在科幻文学领域?
刘慈欣:对 , 科幻现在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 , 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到处都可以看到科幻的符号 , 特别是商业符号 。 包括科幻的未来观、宇宙观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 《你好 , 李焕英》放到二十年前肯定被当成一部科幻电影 , 现在谁也没提它是科幻 , 这个科幻的思维方式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里面 。
南方周末:中国科幻最近四十多年的发展 , 实际上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生发的力量 。 2020年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颁布的“科幻十条”是空前的自上而下的政策 , 你现在有没有感受到它对科幻的一些实质影响?
刘慈欣:它对科幻当然是好事 , 政府关心科幻、关怀科幻 , 但我个人认为包括科幻在内的文学创造本身还是来自创作者本原的动力 。 所以科幻文学的繁荣最终是一个大时代的推动 , 时代到这了 , 你想让它不繁荣都不行 。 科幻没办法靠政府的扶持而真正繁荣起来 , 但是政府的扶持是一件好事 , 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好的条件 , 让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家能够有更多的条件去进行创作 。
南方周末:你觉得少儿科幻是有国界的吗?
刘慈欣:科幻小说本来就是一个很世界化的文学(类型) , 不管在少儿科幻还是在成人科幻中 , 人类一般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 , 国家、民族不能说没有 , 不是太重要 。 其实不光是少儿科幻 , 少儿文学也比成人文学更具有世界性 。 在少儿文学中国家之间的壁垒、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 , 不像在成人文学中那么明显 , 越低龄的文学越是这个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