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

生活美学已成为时下的关键热词 , 茶道、花道、香道、琴道、书画、美食、汉服、明式家具、收藏、民宿乃至社区规划等 , 都在体现中国生活美学的元素和风尚 , 这是中国人对自身生活传统的一种觉悟和有意识的复刻 。
刘悦笛是生活美学倡导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中 , 刘悦笛分享了中国人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等方面极富创造性的审美经验 , 并分析其内在的对情性、品德等的追求 , 作者也以一百五十幅图片呈现中国的绘画、庄重的礼器、精美的佩饰等融于当代生活的体验 , 回应“审美即生活”的主题 。 作者也回归到古典文献中 , 从经集元典、诸子百家 , 到魏晋玄学、明清小品 , 唐诗宋词乃至闲书杂册 , 发见蕴含在美食、闲居、游赏、器物中的悠远传统 。
最近 , “活色生香——《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 学者龚鹏程 ,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 《中国图书评论》总编辑杨平 , 以及演员李亚鹏等进行了分享 。
杨平|《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审美即生活
文章图片

究竟什么是生活美学 , 为什么要在中国倡导生活美学?
刘悦笛谈道:“美好生活是两种生活 , 一种是好生活 , 一种是美生活 , 好生活是有质量的生活 , 但是美生活则是有品质的生活 。 生活美学希望用美的生活来提升好的生活 , 那么它既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的学问 , 同时也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 。 这些年 , 生活美学在茶道、香道、花道、琴道、汉服复兴、中装剪裁、美食美味、古典家具、古今收藏、旅行、民宿、非遗保护、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授权、创意产业、游戏动漫、室内设计、地产开发、社区规划乃至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 , 涌现出了许许多的生活美学家 。 比如成都市 , 从2018年就提出一个口号 , 叫做‘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 每年都会评出100个美的社区 。 2005年之后 , 国际美学的最新思潮就是‘生活美学’ , 也就是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 当我说我们都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的时候 , 就是把艺术向下拉的同时 , 把我们的生活向上拉 , 我想这是生活美学的根本目的 。 ”
龚鹏程对生活美学的小史进行了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期 , 台湾开始推动生活美学 , 有意识地去寻找‘什么样的美是属于一种中国式的’ , 比如插花 , 早期我们只看日本插花 , 当时中国人已经很久没有插花了 , 我们这一代于是再回到明代袁中郎的《瓶史》 , 再从文献、古画中对中国插花的历史进行梳理 。 还包括年节——中国人怎么过年?那我们知道过年有着特别的人文意义 , 那这样的意义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呈现呢等等 , 这都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 。 ”
“中国的美学 , 相对于西方美学来讲 , 有几个突出特点 , 首先是自然美比西方的更确定;第二就是人文美 , 人文之美就是言语之美、服饰之美、车马之美、礼仪之美 , 这个早就见于先秦文献 。 当然 , 生活美学还要到社会里去观风俗 , 看是否雅致 。 可是过去我们的美学的训练都是西方式的 , 所以美学理论方面的进展就很少 ,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从概念到概念 , 从文献到文献’ , 我们的学者无法知行合一 , 他除了读书之外 , 他穿衣吃饭是极不讲究的 , 更别提吹弹奏唱、骑马射箭 。 所以重新建立一种能够落地、能够真正从我们生活中长出来的一种关于生活的饿学问是很重要的 。 ”龚鹏程谈道 。
李敬泽认为这本书确实是开辟了一个包括我们的每个人的生活 , 同时在学术意义上又是一个很广阔的东西——即是所谓随物赋形之“道” 。 李敬泽表示 ,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一书揭示和总结的这个“道” , “是在我们这个大地上 , 在巨大的这个山水之间、多样性之间随物赋形” , 所以中国人讲的是道无处不在 , “你吃很精致的东西 , 是道 , 但其实撸串也有‘道’” 。 李敬泽说 , 在美学后面加个life , 使之成为“生活美学” , “这个确实是中国人的创造 , 一定程度上是悦笛的创造 。 而中国人的‘生活美学’之道” , 由于它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 所以上可谈而论道 , 下来又是接地气的 , “同时又是刨着根 , 又是向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