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走近J.G.巴拉德:向人类精神内部探索的“新浪潮科幻”( 二 )


江晓原表示 , “二战”后 , 英国人穷得叮当响 , 美国则一派繁荣 。 当时美国涌现了大量通俗杂志、科幻作品 , 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巴拉德会向美国出版社投稿 。 对科幻圈的人来说 , 那是科幻的黄金时代 , 但是传统文学殿堂的人看不起科幻 , 认为科幻就是个通俗的东西 。
“时至今日 , 西方仍有很多科幻作家喜欢对媒体说自己写的不是科幻小说 , 希望自己与科幻小说切割开来 。 比如今年诞辰100周年的波兰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 他也对别人说自己不写科幻小说 , 明明他写的是科幻小说 , 但他说他写’哲学小说’” 。
审视内层空间与现代性的“新浪潮科幻”
很多人认为巴拉德是一位具有预言能力的科幻作家 , 他的预言性体现在哪里?巴拉德的作品被誉为“新浪潮科幻主义”的代表 。 那么 , 到底什么是新浪潮科幻主义呢?
对此 , 巴拉德本人有过一些阐释 , 他从1960年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 在此之前 , 科幻作品已经有了很多的发展 , 《时间机器》《回到未来》都已经出现了 , “太空歌剧”也已出现 。
那时候 , 巴拉德意识到他之前的科幻作家关注的是外部空间 , 比如人类在高科技的帮助下 , 怎么样能够把空间不断向外延伸 , 比如外太空、外宇宙、星球大战 。
“他认识到 , 科幻在探索的轴线上还有另外的方向 , 人类应该在高科技、消费主义的环境中向内化 , 想想自己的内部空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 人类的精神空间是什么样子的 。 ”作家于是说 。
《摩天楼》是与当代生活离得最近的一部小说 。 半个多世纪之前 , 他想象一栋几十层的摩天大楼里有所有的生活机能——下面住的是生活水平较低的阶层 , 中间是中产阶层 , 富有阶层的和设计师本人住在最上层 。 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最初在1950年代的芝加哥提出了Mile-High Illinois的概念:“一个垂直一英里的伊利诺伊州 。 ”这句话对于巴拉德的《摩天楼》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
年代|走近J.G.巴拉德:向人类精神内部探索的“新浪潮科幻”
文章图片

《摩天楼》封面
【年代|走近J.G.巴拉德:向人类精神内部探索的“新浪潮科幻”】在故事的最后 , 这栋大楼崩坏了 , 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崩坏 , 三个阶层之间的人开始互相抵触 , 造成了硬件设施上的破坏 , 楼像有机体一样 , 慢慢地每个器官都瘫痪了 。 巴拉德曾经说过 , 很多人把《摩天楼》归为科幻小说 , 可能是为了中和阅读带来的不适感 , 也就是“人工化末日”的感觉 。
作家于是指出 , 这栋摩天楼明明位于都市之中 , 发生了坠楼、死亡、暴行 , 却始终无人报警 , 人们默契地维持某种野生状态:因为只有在野生、狂躁、狂暴的过程中 , 人才能够找到一点点自由 。 巴拉德让我们设想 , 假如现代社会、现代功能丧失的话 , 人性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他写作的意义所在 , 而不是光写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 。
而在作为“都市灾难三部曲”之一的《混凝土岛》中 , 他构思了一个类似《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主人公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发生了车祸 , 车子飞到了谁也不会注意到角落里 , 在几个岔路当中的绿化岛 , 这个隐秘的角落位于几座高架桥下 , 堆满垃圾 , 甚至还有一些曾经撞过的车也没有被拖走 。 在这个明明远方就可以看到自己高楼办公室的、没有食物和水的荒岛上 , 他该怎么自救呢?
“虽然处在是现代生活的正中心 , 但因为技术的缺失 , 不得不陷入求生的境遇 。 《混凝土岛》就是这样的象征 。 ”于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