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中兴颂&文物说史 | 中兴大颂传千年

大唐中兴颂&文物说史 | 中兴大颂传千年
文章插图

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画像。(资料图片)
大唐中兴颂&文物说史 | 中兴大颂传千年
文章插图
大唐中兴颂&文物说史 | 中兴大颂传千年
文章插图

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拓本(部分),左图是题目,右图为颂文中的“湘江东西,中直浯溪,”表明该碑刻写在永州祁阳浯溪。(资料图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摩崖上的中兴颂——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其中最受关注的展品是《大唐中兴颂》拓片,自问世后,历代文人慕名前往观赏,留下了更多石刻作品,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强盛的期盼,那么《大唐中兴颂》背后有哪些故事?
撰文者元结
整军拒贼立战功
湖南永州祁阳,湘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成了南北两个区域,南岸的浯溪碑林,从唐至今的五百多方石刻,错落分布在山崖间。永州境内山崖林立,多奇岩白石,石头不很坚硬,适合在上面刻字,是国内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
浯溪碑林中最负盛名的石刻是唐朝文学家元结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颜真卿写此碑时,其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后人评价此碑“自足笼罩一代”,堪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大概由于《大唐中兴颂》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竟使人忽略了这篇文章缘起于元结。
元结为何要写《大唐中兴颂》,这要从其人生经历说起。元结这个姓可不简单,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魏常山王拓跋遵,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后在孝文帝时代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汉化改革,其中举措之一是使用汉姓,拓跋改为元姓。
血脉中流淌着草原民族的基因,元结的性格豪放不羁、朴质真诚。元结十七岁时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起点比别人晚,但考中进士的时间却不算晚,天宝十二载(753年)三十五岁的元结进士及第,第二年参加制科考试(制科是朝廷为选拔非常之材临时安排的考试)又取得好成绩。寒窗苦读二十年,一朝登第为的是能有机会报效国家,但就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天,“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
史料中以“会天下乱,沉浮人间”描述元结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一段时间的状态。元结的父亲曾告诫他:“现在天下大乱,不可隐居山林求自己一个安稳,应努力树立名节,不可做下玷辱家声的事情。”乾元二年(759年),元结得到举荐,获得了唐肃宗的召见,他向肃宗上时议三篇,肃宗阅后佩服其文其人,任命元结为左金吾兵曹,到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那里做参谋。
元结就这样走出山林,走到平乱的前线。这时,安禄山已经被杀,史思明归顺朝廷后又反叛,叛军一路南侵,元结在唐、邓、汝、蔡等州招募义军,又招降“剧贼五千”,屯兵泌阳,抵御叛军,保全了十五座城池。不久,荆南节度使吕諲向朝廷请求增派兵力拒贼,元结被任命为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到吕諲这里做判官,继续为平贼效力。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所杀,安史之乱的两个主谋都已死,在荆南节度使判官任上的元结欣喜之余,着眼于对国家强盛的期望,写下了《大唐中兴颂》。颂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简要勾勒安史之乱的过程,叛军攻破洛阳、长安两京,玄宗幸蜀,肃宗在灵武即位,朝廷出师平乱,收复两京,“宗庙再安,二圣(指玄宗、肃宗)重欢”,元结认为唐朝克难中兴的“盛德大业”值得歌颂,而他自告奋勇做歌颂者,而要使后人不忘这段历史,则应刻颂文于石上,流传千年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