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文史|我对榆林小曲的记忆( 四 )


可以肯定地说 , 榆林小曲就是在上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 , 通过特定的传播渠道 , 由南而北 , 经当地几代乐人学习、吸收、利用、改造而最终落户榆林城内 , 成为当地一个代表性民间说唱品种的 。 非常有趣的是 , 我本人近年有意接触了流传于兰州市的“兰州鼓子”、流传于扬州市的“扬州清曲”以及流传于湖南常德市的“常德丝弦”等同属曲牌体、坐唱形式并基本限于一地的几个音乐品种 。 它们各有各的传承脉络 , 也各有自己的区域性归属 , 但这四个品种在伴奏乐器、所用曲牌、歌唱形式等方面的相似性 , 使我不得不将它们联系起来 , 并从直感上将它们视为“明清俗曲”的遗绪 。 如果这个直觉能够被未来的专题研究证实 , 那么 , 以往关于榆林小曲与江浙小调、湘楚音乐之间渊源关系的诸种说法 , 不是有了更充分的依据了吗?当然 , 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音乐品种 , 肯定很多 。 但对以上四种说唱音乐亲缘关系的探讨 , 一定会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 。 从而证明 , 任何地方的民间音乐品种的生成、分布 , 都不是偶然的 。 在这个意义上说 , 榆林小曲可能是明清俗曲传播的最北的一个支脉 。
如前文所说 ,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 对民间音乐进行系统的文本整理 , 是保存、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措施 。 1950年代中期 , 上海音乐学院于会泳老师曾经记录整理了一本署名《榆林小曲》的选本 。 很遗憾 , 由于整理者将代表榆林出席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的“二人台”唱家丁喜才老先生传唱的二人台坐唱当成榆林小曲 , 所以在学术界闹了一场“张冠李戴”的误会 。 榆林小曲的全面整理是在1979年民间音乐集成工作正式启动后开始的 。 先后被部分收入《陕西民间歌曲集成》和《陕西曲艺音乐集成》中 。 1994年在当地一些政府单位和企业的支持下 , 由李云祯主编 , 以“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的名义内部出版了一本词曲完备的《榆林小曲》 。 全辑收载歌唱曲牌55支 , 器乐曲牌(包括筝曲)10支 。 同时附有十二位传人及小曲历年演出的历史照片 。 可以说 , 它是自小曲形成以来第一本较为丰富的选本 。 事隔十余年 , 向贵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 , 完成了这部更加完备、系统、全面的选本 , 确为功德无量之举 。 它也是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榆林小曲》辑本 。 鉴于收载曲目的丰富 , 乐谱记录的翔实、各类文字照片资料的充实 , 实际上是“集成后”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 它的出版 , 必将对榆林小曲的研究、传承、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 。
文章写到此 , 我心中骤然生出一番感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 在其成长、传播的过程中 , 虽然屡经磨难 , 但它们中间的大多数最终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 。 它们的存在 , 不仅证明了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化 , 而且 , 它还能在“全球一体化”“经济现代化”扑面而来的今天 , 让我们的每个族群、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县、每一座城池乃至每一个乡镇 , 都拥有一个或多个传统音乐品种 。 应该说 , 这是任何一个生当今日的炎黄子孙的幸福 。 为感谢我们的先民、感谢上苍 , 我想 , 无论我们的物质文明到达何种水平 , 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 , 为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保留一片空间 , 保留我们的一份眷恋!因为 , 它们将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归宿!
榆林小曲|文史|我对榆林小曲的记忆
本文图片

来源:各界杂志2021年第10期
【榆林小曲|文史|我对榆林小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