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冬诗美句,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冬里的明丽照应晚年人生的饱满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苏轼这首秋冬诗特别明丽饱满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宋朝 苏轼《赠刘景文》
|苏轼冬诗美句,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冬里的明丽照应晚年人生的饱满
本文图片

52岁的苏东坡 , 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兼任杭州知府 , 这类似唐朝白居易50岁以朝官的身份要求去做地方官 , 心境和年轻时向上进取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
苏东坡的半生可谓坎坷 , 十年前一场乌台诗案 , 让他经历了人生至黯时刻 , 被忽然由湖州知府下到诏狱 , 生死取决于皇帝 , 一百多天的生死煎熬 , 最终老丞相王安石上书皇帝 , 说盛世哪里有杀士大夫的道理?于是苏轼算是保留了性命 , 但也为宋神宗以及新党厌恶 , 流放到黄州 , 过了接近穷困潦倒的五年 , 这期间 , 他为了生存开荒种地 , 还且还在最后一年 , 在往汝州就任的途中失去了最小的儿子 。
但是在最艰苦黯淡的五年 , 也将苏轼打造成一个内心坚毅 , 顽强生活 , 虽然历经坎坷 , 但是精神追求向上和乐观的坡仙 。
|苏轼冬诗美句,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冬里的明丽照应晚年人生的饱满
本文图片

宋神宗死后 , 苏轼迎来命运的转折 , 一年当中 , 直升机一样升到 翰林 学士知制诰 , 知礼部贡举 , 他虽然因为新党的打压而遭受牢狱之灾生死之悬流放之苦 , 但是并不因此拉帮结派 , 靠拢旧党 , 反而非常清醒 , 尽一个爱国官员最大的本分 , 中正正直 。 但是党争形成的乌烟瘴气的格局 , 他无法改变 。
此时的苏轼 , 已经经历了人生凛冽的风霜 , 他有锋芒 , 但是比四十多岁时 , 更加清醒浑厚 , 当你无法改变某些大环境时 , 你可以改变小环境 , 当朝堂无所作为时 , 你可以将自己的才智用在实在的地方 , 去改造一方山水一方人 , 那是最实在的作为 。
所以苏轼致敬前朝白居易 , 以52岁 , 调到杭州 , 他要用自己无法在朝堂施展的才干 , 在这里发挥 。 这是他人生的晚秋 , 他一生所受的磨砺变作了智慧 , 愿意用在实在事上 。
在这里 , 他重新打造西湖 , 将这里再次变作人间天堂 , 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 这条苏堤就是苏轼的政绩和功劳 。
|苏轼冬诗美句,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冬里的明丽照应晚年人生的饱满
本文图片

刘景文 , 是苏轼的官员朋友 , 苏轼在杭州第二年 , 他已经58岁 。 这位被苏轼看好的武官 , 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 , 他本人爱国勇武 , 文武双全 , 慷慨豪迈 , 颇有干才 。 只是他并非科举入仕 , 仕途沉沦 , 想做点事 , 却苦于没有升迁的门路 。 也是感觉英雄垂老 , 人生走向冬天 , 一事无成 。
苏轼眼光独到 , 他看到了刘景文丰厚的阅历和岁月沉淀的那种浑厚气质和襟怀 , 对国家有利 , 所以他努力力荐刘景文 , 为他谋取升迁 , 结果由于宋朝人事体系的复杂 , 刘景文得到一份隰州知州的职位 。 这固然比他现在所在位置要高一点点 , 但是对于这样的安排 , 苏轼也知道未尽其才 。
这应该是晚秋初冬 , 在杭州送刘景文赴任的赠别诗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
晚秋早冬时节 , 荷花早已经枯萎 , 没有了遮蔽的美丽的绿伞 。 而通常 , 有家世有父母的人都称为荫蔽 。 刘景文 , 父亲虽然是北宋将军 , 但是南宋南迁 , 人事更迭 , 对于刘景文来讲 , 并没有获得来自父亲的荫蔽 , 他一生在仕途上是非常艰辛的 。
而苏轼本人 , 父母也早已经离世 , 恩师欧阳修也早已经还乡 , 他也是没有得到过太多祖上的荫庇 , 这仕途风雨 , 生死迁谪 , 都是在自然的风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