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文创人:出圈背后的创新与坚守

|走近新文创人:出圈背后的创新与坚守
本文图片

妇好鸮尊、贾湖骨笛、杜岭方鼎……这些曾经冷僻的名字 , 如今被年轻人津津乐道 。 天猫数据显示 , 考古盲盒、文创摆件、非遗元素的商品正成为95后的心头所爱 。 今年双11 , 新文创产品成为最大的黑马之一 。
在博物馆文创火爆“出圈”的背后 , 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文创人的创新和坚守 。
文 / 王璐
编辑 / 唐豆
因为疫情影响 , 一年走进博物馆本身的看展人数不足200万 。 “这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 文创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 甚至可以媲美文物展览本身 。 ”
1950年10月 , 新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在河南辉县落下了新中国考古“第一铲” , 拉开了新中国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 , 70年间 , 一件件文物重见天日 , 一次次轰动了世界 。
没人会料到 , 这份真切的骄傲与喜悦 , 连同细致入微的挖掘方式 , 竟然在今天可以被完美复刻 , 实现这一切的 , 是已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 , 而受众 , 正是有着“Z世代”称号的95后年轻人 。 这一次 , “老古董”成了潮流风向标 , 博物馆成了网红打卡地 。
“让文物说话 , 把文物带回家 。 ”据统计 , 今年天猫双11文创产品的消费者中 , 95后成为了绝对主力 , 占比已达近4成 。
这并非偶然 , 过去一年 , 95后对于天猫平台上各大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消费热情持续上升 , 盲盒、摆件、非遗元素的商品以及IP跨界联名款成为年轻人中最受欢迎的品类 。
作为考古盲盒的缔造者 , 豫博文创一直站在博物馆文创的潮头浪尖 , 如河南博物院马萧林院长所说 , “有‘国’才有‘潮’ , 博物院文创的‘出圈’本质上是我们国家文化自信的表现 。 ”
|走近新文创人:出圈背后的创新与坚守
本文图片

▲河南博物院马萧林院长
11月8日 , 天猫联合河南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5家博物馆 , 精选15件此前鲜少公开的文物 , 推出妙趣系列联名款盲盒 。
新青年们 , 正在跃跃欲试 。
最长情的坚守
故事要从河南博物院西配楼那个18平米的小店说起 。
八年前 , 刚到博物院工作的霍龙翔不曾料到 , 这份和博物院纪念品打交道的工作 , 在日后会引领一段“考古风潮” 。
从2019年开始 , 河南博物院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 , 成立了“大”文创部门 , 虽然叫“大”文创 , 但实际工作人员只有四人 , 工作地点也不足18平米 。
作为创始人之一 ,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还记得当年着手开发“不一样的文创产品”时的窘迫 , 传统的博物馆文创大多比较同质化 , 书签、帆布包、印花T恤是标配 , 故宫文创以俏皮的方式开了先河 , 但能不能有更符合文物原貌 , 更还原历史 , 更有参与感的文创产品呢?
“和外部设计团队沟通时 , 他们通常会直接扔给我几个问题:你们博物院的品牌是什么 , 你们有想法吗 , 你们想做什么系列 , 你们会推到什么程度?”
没有人知道到底要做什么 , 也没有人能够准确预判未来 , 因此当这些问题“像针扎一样”刺痛了宋华 , 她选择回到博物馆人的本分中来 。
在院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 文创部门举全馆之力开始了大文创开发之旅 。
定期开文化产品元素的推荐会 , 邀请各个部门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 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 通过文字、绘画、图片等各种方式 , 提交他们觉得可以开发的文物元素 。
随着一点点的积累 , 文创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 , 文创产品也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