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芬@神剪人生 刀尖起舞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陈余华,乐清柳市人,1953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现住柳市镇井虹寺前村,15岁随父——剪纸艺术大师陈朝芬先生学艺,50多年专注从事细纹刻纸创作和研究。刀法工整细腻,最细的作品能在鲁班尺一寸内刻出52根线条。代表作品有《龙船花》《九龙呈瑞》《十二月令》《三十六行》等。作品被行家誉为“中华一绝”和“剪纸之最”。
陈朝芬@神剪人生 刀尖起舞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文章插图

潜心修习 艺誉双收
日前,乐清市融媒体中心采访人员走进乐清柳市井虹寺前村一条蜿蜒的小巷,找到了乐清市余华细纹刻纸研究所。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旧民房,不熟悉的人会以为找错了地方,但看到门左边挂着“细纹刻纸研究所”的牌匾,也就笃定了这里是陈余华的居所了。
走进敞开的大门,左右两侧都开有一扇单叶木门,但是两扇门内的光景各有千秋。右手边的木门内是一间工作室,靠墙的一个老旧木架和半室地面都堆满了刻纸的原料和工具,唯一的一扇窗下,摆着一张古朴木桌,刻了一半的作品平铺在刻板上,红白纸屑堆成了片。左手边的木门内是同样大小的展览室,一柜的奖杯、奖章、绶带熠熠闪光,边上的书架上放了许多收录有陈余华作品的书作,除了一条长椅和一张茶几,装裱好的精美作品挂了满墙,仅留了些许挪步的余地。
满柜子的荣誉,满房间的作品,让陈余华执着精益的工匠形象在采访人员心中留下深刻一笔。
陈朝芬@神剪人生 刀尖起舞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文章插图

68岁的陈余华,精瘦干练,说话声音不高,慢条斯理,和他握着刻刀的手一样,缓慢但是平稳有力。陈余华告诉采访人员,他从小就接触细纹刻纸,上中学时就全身心投入到细纹刻纸的行当中,到2020年,已与细纹刻纸打了50多年交道。终日与纸、刀相伴,他的手法更加熟练灵活,他的心也逐渐沉静淡泊。
面对采访人员的提问,陈余华对技艺手法和雕刻过程记得十分清楚,但是对具体荣誉还要回忆片刻,甚至重新翻出证书,看一看上面的信息。
陈余华的妻子郑建兰告诉采访人员,陈余华痴迷细纹刻纸,经常忘了吃饭。有时为了完成一个“灵感”,他坚持刻完才吃饭,这样的事是常态。今年5月,为了赶制温州市图书馆的一批作品,陈余华持续一周时间,早上5时许起床,工作到次日凌晨才睡,而且还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路走来 逐步成长
陈余华年少就与细纹刻纸结缘,离不开他父亲陈朝芬的熏陶。陈余华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家族细纹刻纸第三代传人的陈朝芬曾经带着十几幅刻着龙船花的细纹刻纸作品去参加一个展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后来,省文化厅领导来乐清考察民间工艺,鼓励陈朝芬把作品送往上海等地参展,均引起社会反响。接着,省有关领导来乐清提议陈朝芬组织刻纸小组。
陈朝芬@神剪人生 刀尖起舞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余华
文章插图

作品《龙船花》
1955年,陈朝芬以组长身份,与另外4位村民合伙,创办了乐清县刻纸小组。之后,与黄杨木雕小组合并,成立了乐清县艺术雕刻厂。雕刻厂出品的作品,都由专人精心设计,再由手艺工人一刀一刻手工制成,最终出现在许多场所或私宅的墙壁上。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家教授我细纹刻纸最基本的技巧。”陈余华说。父亲、母亲,以及陈余华几个兄弟姐妹,都掌握细纹刻纸的技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余华自然而然步入细纹刻纸的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