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历三|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是《易经》的序言,河图洛书黄帝内经同参共解( 六 )


世历三|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是《易经》的序言,河图洛书黄帝内经同参共解
文章图片
研究《道德经》 , 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同参共解 , 才会得出准确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海德格尔对《老子·十五章》的解读 。 对于《老子·十五章》 , 海德格尔只是对其中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作了解读 。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意思是: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 , 让它慢慢澄清;谁能使安定变动起来 , 让它慢慢新生 。 由于该章的主旨是对“善为士者”(《老子·十五章》)也即得道者的描述、赞美 , 可知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 也是对得道者的描述与赞美 , 只不过故意用了疑问的语气 。 这样 , 从浑浊(浊)走向清澈(清)的条件虽是安静(静) , 从安定(安)走向新生(生)的条件虽是变动(动) , 而能够使浑浊通过安静走向清澈、使安定通过变动走向新生的则是得道者 。 这样 , “浊”、“清”、“安”、“生”都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生命状态 , 与“物”无关 , 老子强调的是“清”与“生”及其对于人生的价值 。
根据萧师毅的回忆 , 海德格尔对“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很感兴趣 , 还请萧师毅将其用中文书法写出来 , “文本中所没有的‘天道’两字 , 也被当作装饰的横批写在中间” 。 萧师毅于是“细心地给予每个字以词源的解释” , 以使海德格尔“能详尽地理解” 。 萧师毅对其的“字义解释是:‘谁能安定污浊 , 而逐渐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 , 而逐渐带给它生气’” , 海德格尔则“对这话想得更远 , 他认为澄清(clarifying)最终能将某物带入光明 , 在静息之中的微动能使某物得以存在” 。 海德格尔在1947年10月9日写给萧师毅的短信中 , 又将其翻译为“谁能宁静下来 , 并源出自和通过这宁静将某物导向(be-wegen)道路之中 , 以致它能发出光明?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值得注意的是 , 海德格尔在翻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之后 , 还翻译了“天道”二字 。
成象章第六 25 谷神不死 , 是谓玄牝 。 玄牝之门 , 是谓天地根 。 绵绵若存 , 用之不勤 。
【译文】生命的化生永不停歇 , 这就是微妙的母性 。 微妙的母性的门户 , 是天地的根源 。 延绵不绝地永存着 , 作用无穷无尽 。
【导读】这一章也是老子的本体论 。 继续阐发第一、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意思 。 道产生万物 , 并源源无穷 。 生命的繁衍永无止境 , 是依赖于阴阳和合的雌性 。
《道德经》第六章:空间的大曰逝的无限的力量 , 时间的逝曰远的无穷无尽的隧道 。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 , 是谓玄牝(pìn) 。 玄牝之门 , 是谓天地根 。 绵绵若存 , 用之不勤 。 "谷"是"空谷、虚空"之意 。 "谷神"的"神"指的是一种神秘的力量 , 看不见 , 摸不着的生命的“欲” , 又让人不得不相信它一定存在的力量 。 谷 , 有溪流的山谷 。 谷《说文》:泉出通川爲谷 。 本义:泉出通川也 。 《尔雅》:水注谿曰谷 。 同时 , “谷”是粮食作物总称 , 又有赡养和生的意思 , 谷风即东风 , 生长之风 。 春天的时候 , 东风拂面 , 带来降雨 , 大地复苏 , 万物生长 。 《诗经·邶风·谷风》有云“习习谷风 , 以阴以雨” 。 邢昺疏引孙炎曰:“谷之言谷 , 谷 , 生也;谷风者 , 生长之风也 。 ”也就是说“谷”还有一个生的意思 , 生命延续也就称为“谷” 。 《说文·禾部》:谷 , 续也 。 谷神借喻道体 。 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 , 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 。 社稷 , 古代指国家 。 稷 , 是黍一类的作物 , 或曰粟 , 是谷子 。 五谷 , 即:稻、麦、黍、稷、菽 。 司马光说:“中虚故曰谷 , 不测故曰神 , 天地有穷而道无穷 , 故曰不死 。 ”“死”不是死亡、停止、消失 , 而是甚、极、过 , 以及穷尽的意思 。 “不死”就是不极端、不过分、不穷尽 。 还记得上一章“天地之间 , 其尤橐籥与”这句话吗?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 风箱不能死命的拉 , 虽然加力是可以得到多一点的风 , 但是产出和投入是不成正比的 。 所以“谷神不死”可以看做是“橐籥”的呼应 , 一个道理 。 只不过一个强调要动 , 一个强调不能竭尽全力 。 “万物有所生 , 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 , 而独知守其门(《淮南子·原道》) , ”可见刘安是明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