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还谈“深入生活”,过时了吗

阅历|还谈“深入生活”,过时了吗
文章图片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 , 作家路遥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 , 了解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 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内一年四季的作物等巨细靡遗的生活细部 。 图为路遥(左一)在矿区体验生活 。 资料图片
对中国当代作家来说 , 深入生活也许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 但文学创作为什么要深入生活 , 它的理论根据和经验基础是什么 , 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是如何付诸创作实践的 , 今天的作家是否有必要深入生活 , 对这些与深入生活有关的重要问题 , 一个时期以来 , 我们却缺乏深入的思考 。 于是在创作中就常常忽略了深入生活这个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和创造环节 , 结果因为缺少生活的源头活水而导致文学作品的贫血和文学生命力的枯萎 。 近一个时期 , 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与此有关 , 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
1.作家有生活根基 , 文学才能担负起形象记录历史的重任
不论你对深入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如何 , 文学创作是一个需要经验和阅历的事业 , 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王夫之有言:“身之所历 , 目之所见 , 是铁门限 。 ”这个“铁门限” , 是任何作家也逾越不了的 。 王夫之还说 , 你就是要去写一种宏观的“大景” , 也不能对着地图发感慨 , 也“必不逾此限” 。 同样的道理 , 今天的作家即使是写科幻小说 , 也没有谁照着科学著作去演绎 , 也得把自己的想象和幻想附着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 。
为了丰富扩大自己的经验和阅历 , 中国古代有些作家甚至不惜终身漫游 , 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飘泊无定的游历之中 。 有些作家则借贬谪或宦游之机 , 深入民间 , 了解下情 , 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 。 外国也有如高尔基这样以流浪著称的小说家 , 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学习的榜样 。 不论这些作家最后的成就如何、影响如何 , 通过上述不同途径、不同方式所获得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 , 都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滋养 , 他们的作品因而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面貌 。
与古代作家和外国作家的自发行为不同 , 深入生活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自觉的提倡 , 也是一种有组织的实践 。 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 深入生活一直是中国作家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自觉行动 , 现代中国社会在文学中因此得到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深刻、全面的反映 , 文学也因此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群众性 , 也更具普遍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 在深入生活的实践中 , 也涌现出了如柳青这样一辈子扎根农村、下沉到底的榜样 。
【阅历|还谈“深入生活”,过时了吗】深入生活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得到自觉的提倡和实践 , 不仅仅是因为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 同时也因为生活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河流 , 需要作家不断地深入其中 , 把握流脉和走向 。
与古典文学不同 , 现代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社会化程度很高的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 是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镜子 。 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动和社会生活 , 都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反映 。 仅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而言 , 如果依时间次序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 , 就是一部形象的近现代中国通史 。 这些作品全面、深入地再现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 给当代社会留下了一份形象的历史记录 。 如果没有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了解、没有做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深入生活 , 这是不可想象的 , 仅仅依靠一些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了解 , 也是远远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