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好好活着,也好好告别

墓地|《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好好活着,也好好告别
文章图片

《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 , [美]托马斯·林奇 著 , 张宗子 译 ,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红网时刻11月11日讯(采访人员 蔡娟)“死者一无所求 , 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 又可以从死亡中学到什么呢?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托马斯·林奇著写的散文集《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 , 用他的独特经验 , 对死亡和生命进行另一种解读 。 该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 。
托马斯·林奇是爱尔兰裔美国诗人、作家 , 也是美国密歇根州小镇殡仪馆馆长 , 著有《酗酒、猫与赞美诗》《往来于故土之间》等多部作品 。 林奇一直在探寻文学和葬礼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 , 相关的诗和散文发表在《大西洋》《格兰塔》《纽约时报》《巴黎评论》等刊物 。 《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是林奇的第一部散文集 , 1997年出版即得到广泛好评 , 获得美国图书奖等奖项 , 已被译为约十种文字 。
《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由《生死如梦》《发明抽水马桶的人》《高尔夫墓场》等12篇相对独立的散文集结而成 。 作者林奇从独特的视角出发 , 以散文式的笔触 , 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殡葬人的日常工作及在二十余年时间里累积的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 。 作者所记载的既有自己对个体事件的观察 , 更有一些情感性的体会 。 兼含殡葬师、诗人和作家的三重身份 , 于文字中坦率而真诚地让读者明白:作为一位敬业的殡葬业者 , 是如何尊重死者与其家属 , 是如何藉由照顾死者来服务生者 。
林奇成长于“殡葬世家” ,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逝者送葬 , 每年要安葬大约200名逝者 , 迄今为止已累计超过6000人 。 从职业的角度 , 林奇把死亡分为为“干净的”和“乱糟糟的” , “干净”和“不干净”不仅意味着现场清理的简便与否 , 也往往暗示着死亡的自然和非自然 , 合乎情理和不合乎情理 。 《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是一本罕见优雅的书 , 充满强烈的激情 , 且不乏机智和人情味儿 。 阅读本书 , 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
【精彩试读】
《我是个殡葬师 , 我心情不太好》译序(节选)
【墓地|《我是个殡葬师,我心情不太好》:好好活着,也好好告别】美国的公墓算得上一大景观 。 自小看惯中国乡间坟场的一片“荒草迷离 , 白杨萧萧” , 或因古代诗文小说而留下散碎的“玄夜凄风却倒吹 , 流萤惹草复沾帏”的想象 , 乍见此种异域风情 , 顿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 新建的大型公墓 , 由于都市地皮日益昂贵 , 不得不远迁郊野 。 而过去几百年来的旧墓 , 逐渐被居民区包围 , 甚至点缀在闹市一旁 。 生者与死者比邻而居 , 和睦相处 。 累累石碑毫无恐怖阴森气氛 , 车水马龙也不曾打扰泉下人漫长的安睡 。 只不过 , 旧墓毕竟是旧墓 , 逢年过节 , 少见亲人鲜花美酒的献祭 , 更不会有新起一丘 , 众人肃立寒风中 , 听牧师喃喃念诵经文的情景 。
也因此 , 行路途中 , 常常会经过一大片墓地 , 或在车中匆匆一瞥 , 或不免驻足片刻 。 这些墓地无一例外地洁净整齐 , 不起坟 , 只立墓碑 。 一行行墓道笔直延伸 , 墓碑间碧草丛生 。 绝大多数墓碑两尺到一米高 , 简单朴素 , 镌刻着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 加上一句两句怀念或祝愿之言 , 文字外的花边纹饰也不张扬 。 年深日久 , 碑石颜色渐深 , 质地渐粗 , 显出沉稳从容的苍老 , 和新墓碑的光滑亮丽形成鲜明对比 。 一个墓地总有几处令人瞩目的地方:一些坟墓中的贵族和高官 。 这些坟墓前矗立着高大精美的石雕像 , 多半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 , 也有天使和古冠厚袍的教士 。 它们成为一个墓地画龙点睛的妙笔 , 使得整个墓园像一件似不经意却恰到好处的艺术品 , 表达的是人类如何看待和对待死亡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