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关注|《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 二 )


从体裁和篇幅上看 , 《阿Q正传》就显现出其独立的艺术特色 。 《堂·吉诃德》是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 , 《卡拉马佐夫兄弟》更长 , 达74万余字 , 《奥勃洛摩夫》也有44万字;《哈姆雷特》则是重头的大型剧本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重人格》是中篇小说 , 但主人公高略德金塑造得不是很成功 。 而《阿Q正传》仅仅3万字的小中篇 , 却形塑出引人反思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 。
确如评论家所说 , 能够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 , 绝大多数是长篇 , 像《阿Q正传》仅以中篇就塑造出阿Q这样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 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行列 , 实属罕见 。 这种以少胜多、简洁精练的风格 , 反映出中国式和东方式的智慧 , 意味着需要超强的概括能力 。
【阿q正传|关注|《阿Q正传》以少胜多的艺术】3
道深言浅
古语云:“唯得道之深者 , 然后能浅言 。 ”鲁迅1908年在日弃医从文时 , 就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 , 非发挥其辉光 , 于人生为无当 。 ”由此 , 他开始了对人类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 , 猛攻佛经 , 潜心古籍 , 深研历史 , “反省于内面者深” , 十年后的1918年 , 终于深有所得 , 文学宣言《狂人日记》所概括的“吃人”二字 , 实质是精神上的相“吃” 。 1921年12月捧出的《阿Q正传》 , 则是对人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精神胜利法进行深刻研究的结晶 。
把复杂的问题简易化 , 以明晰易懂的方式解释深奥的哲学 , 正是中国和东方思想家们历来的传统 。 从周易开始 , 孔孟、老庄阐发各自的哲学都是化难为易的 , 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家也善于用寓言来形象地说明艰深的哲理 。 尼采立志用“最纤美的手指和最刚强的拳头” , “在十句话中说出旁人在一本书中说出的东西——旁人在一本书中没有说出的东西……”因此 , 他倾心于格言、警句 。 作为中国独特的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 , 在接受尼采哲学深刻影响的同时 , 又大大加强了本来所具有的中国式和东方式的简洁、洗练风格 , 以极其简易明了的艺术方式 , 形象地表述了人类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与心理弱点——精神胜利法 。
精神胜利法 , 作为一种极为普遍又极难名状的精神现象 , 如果用理论形式研究和表述 , 足可写成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 。 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给一般作家去写 , 也可能拉长为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 而这样做 , 则很难取得《阿Q正传》这样的社会效果与艺术效能 。 唯深于道者能浅言 。 独有这种短短的3万字的小中篇形式 , 能够获得惊雷闪电式的明快、深透的社会警醒效应 , 并透发出鲁迅那种特有的举重若轻、迅速见效的艺术风格 。 无论在语言上 , 还是在结构上 , 都表现出轻灵、跳跃、活脱的艺术特色 。 《阿Q正传》的“简单”正表现了鲁迅高超的概括能力 。 用现在的新词汇来说 , 这是一种“深奥的简洁” 。
《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 还在于鲁迅能够紧紧抓住小说最主要的东西——精神胜利法进行描述 , 与此关系不大的情节则大胆省去 。 各章之间大省略、大跳跃 , 又富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 例如 ,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的开头一句:“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 , 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 , 既与第五章末尾阿Q“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衔接 , 又把阿Q进城的大段过程轻轻一笔省略掉了 。 如果是别的作家处理 , 很可能将阿Q这段由帮工到被迫给盗窃团伙充当小角色的曲折经历 , 当作至宝大为渲染 , 写成颇带传奇色彩的故事 。 然而 , 这样写只能是猎奇而已 , 篇幅纵然拉长到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 , 品位却大大降低了 , 而且必定会淹没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 , 丧失了作品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