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摄影:吴军和
周韶华 ,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 , 现居武汉 。 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 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 。 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 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
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文/张敏
将中世纪仅仅作为艺术史发展的过渡期 , 是文艺复兴人的共识 ;另一边 , 中国美术史的复古风潮一旦伸手 , 总是朝向汉魏晋唐 。 是疲于应对今日的困境 , 还是隔代的内容真有必要时时回望 , 这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答案 。 上世纪 80 年代 , 周韶华提出了“隔代遗传”论 , 隔代遗传指跳过宋以后文人画的陈陈相因 , 直追汉魏晋唐雄风 , 他认为 , 那里藏着中国文化真正的大气魄 。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周韶华《山耶云耶远莫知》 纸本水墨 68×136cm 1987年
周韶华曾言:“明清帝国的文化所具有的汇总性质 , 是集成式的暮年 , 是回溯而非推进 , 守成多于创新 。 ”从此句话来看 , 不同历史时期的答案或许仅仅是在消极回溯与积极推进中取其一而已 , 因此 , 与“隔代遗传”一起提出来的 , 还有“横向移植”理论 ,“横向移植”指对以西方为代表的其他地域艺术形式的借鉴 。 如果说“隔代遗传”会让不少人怀疑这是否是新一轮的复古风潮 , 那么“横向移植”便表明了周韶华的立场:今天的时代同样重要 , 除中国本有的艺术形式外 , 西画的媒材、方法也需要囊括进考量范围之内 , 中西、古今、天地人兼顾 , 由此得出他的“全方位观照”论 。
全方位观照论是为中国画谋出路的理论 , 是为画家将目光从稳固的笔墨程式上挪开 , 也从个人身上挪开的理论 。 周韶华曾四次黄河行 , 面对仰韶彩陶和两汉石刻肃然起敬 , 被黄河激流的气势震撼 。 喷薄欲出的精神表露和稳定框架的冲突是近现代的意义 , 也是中国水墨画形态大转折的前提 。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上图:周韶华《大别山上一劲松》纸本水墨 123×246cm 2006年
下图:周韶华《天山积雪》纸本水墨 122×247cm 1998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而意识到问题之后如何变 , 将是另一个漫长的过程 。 周韶华较早便肯定中国画的形式美 , 肯定吴冠中用西学积淀大胆改革中国画的方式 , 他个人在不同阶段亦有许多次创作细节上的实验经历 , 尝试将具有书写意味的笔墨线条与西方的面进行结合、将墨与色做巧妙融合 , 西方现代艺术在形态上的演变启发了周韶华 , 他对许多古典范畴内被忽视的内容重新做审视、梳理、探索 。
但启发不等同于站在西画的角度 , 在这种“合”中 , 西学只是他兼顾的一个方面 , 其他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黄河长江文明都是他设立中国画新坐标的基础 。 周韶华打破固有语言规则的锐意探索行为 , 是基于他对方法论之上的另一重“界”的坚守 , 即中华民族真正所具有的浩然之气 , 是大我 , 它既是美学上的高级追求 , 也是一种人格写照 。 传统水墨画家虽然也注重对程式基础之上精神性内涵的把握 , 但这种把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为以个人意志为主 , 以约定俗成的与笔墨语言规则为手段的创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