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二 )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周韶华 《白云岩》 纸本水墨 123×247cm 2000年
当然 , 肯定变革并非否定中国画完善自身结构的历程 , 对于不拒绝时代的周韶华来说 , 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态度选择题 :也许不该拾人牙慧 , 继续再这样画下去 ;对于热爱生活的周韶华来说 , 那也只是换了一个新玩法 , 艺术家倘若背着几千年的包袱和责任前进 , 是画不好画的 。
方法论可以被改写 , 不会被改写的则是方法论之上的宇宙观和超越个体存在的独自面对 , 我们时时向古典张望 , 也许就是因为那曾切实存在过 。 但那是前人的方式 , 我们呢?这是周韶华的自我发问 , 也是他艺术创作具有前瞻性的缘由 。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周韶华《海滩观日》纸本水墨 68×68.5cm 2006年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周韶华《西天风云》纸本水墨 68×68cm 1985年
周韶华的前瞻性不止于绘画创作 , 除了图式上进行开创性实践 , 同样兼顾理论 , 在他的推动下 , 湖北地区逐渐成为代表中国画创新的主要阵地 , 推出了一大批画家和批评家群体 。 从时间线来看 , 他所做的许多工作要早于我们所熟知的 85 美术思潮 , 如邀请理论家举办“神农架会议” , 组织策划“湖北十人中国画联展”等 。
柳词曾有“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 , 原句是对离别之后的情境预想 , 但若脱离上下文语境 , “楚天阔”一词却大有挥散阴霾之势的力度 。 于治史之人来说 , 脱离历史的上下文语境或许不够严谨 , 然对于身处其中的当事人 , 不合规矩的超前或“隔代遗传”不仅合理 , 而且重要 。
周韶华自述:
进入角色
2021.10.19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中国水墨年鉴项目的推介至周韶华先生已是第十一期 , 《对话》部分一直非常重要 , 此次 , 当带着早早设立好的采访提纲去武汉见到周韶华先生时 , 却顿生舍掉这一重要部分之感 , 92 岁高龄的先生在看到《艺术品鉴》石鲁纪念专刊中一张石鲁的照片时 , 突然流出泪来 , 他说 :“火焰山一样的头发……” , 又说 :“他是真正进入角色的那个人” , 遂顺着“角色”一词自述开来 , 似陷入了另一段时空之中 , 一个其他人不能旁观的时空 。 当在他“不成形”的、自创的语言逻辑里一路曲曲折折 , 远行再返回 , 返回再远行的过程中 , 明显看到了他画中粗犷的、几笔勾勒出的九曲黄河 , 他早早就离开“象”了 , 如今 , 更是追不上 。 提纲此类在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起到的提醒和限制作用自然不可挡其势 , 遂改访谈录为自述 , 为周韶华先生的“无象”清障 , 由他做主导 。
周韶华|中国水墨年鉴|周韶华水墨的美学追求与人格写照
本文图片

周韶华《九龙奔江之一》纸本水墨 144×365cm 1998年
自述内容根据2021年10月19日访谈整理:
我认识的一些艺术家朋友 , 其一最喜欢石鲁 , 其二最喜欢吴冠中 , 对其他很多人都表示尊重 , 因为他们二位的作品是动感情的 , 我个人的艺术欣赏也是 , 都是基于感情 , 当我们都进入感情之中 , 就会不由自主流眼泪 。 眼泪是一种语言 , 人最能表达感情的时候是通过眼泪的 , 鸟兽鱼虫 , 它们也要流泪的 , 是吧?
绘画讲究观察生活 , 观察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命力和情感 , 搞艺术的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 只有走进角色 , 走进生活和情感才能叫艺术 , 否则艺术在门外 。 这个观点是一位电影导演给我的启发 , 演员在拍戏时他突然喊了停 , 然后对演员说:“你演的是你自己 , 而不是骆宾王 , 你没有进入角色 。 ”这句话其实非常有分量 , 无论是演员、作家、画家 , 都应该进入自己所演的角色 , 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 不能进入角色就无法得到真情实感 , 没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表现 , 所谓表现、形式 , 都源于生活 , 源于精神 。 创作必须要将最精彩的东西于生活和精神中提炼出来 , 甩掉多余的枝节 , 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来表现 , 很多艺术家搞了半辈子没走进艺术 , 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真情实感 , 没有提炼的过程 , 他画的不是生命 , 而是自己脑中固有的条条框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