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和摘要5000字摘抄 。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而》
【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 , “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 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为政 》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 , 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 , 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 ,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 , 都是适用的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 , 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 , 陷于迷误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 回也!”《雍也》
【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 , 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 , 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 以学习为乐事 , 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
9.子曰:“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启示】孔子的“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 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 , 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 ,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 , 都是有益的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 。丰富的知识 , 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 。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 。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 , 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 。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 , 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 , 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 , 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 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 。做一个最好的你自我 , 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由整理]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 。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 ,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论语心得》读书笔记十篇对于《论语》 , 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高中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 。那时倒不觉得怎么 , 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 。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惧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 。
去年年底 ,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议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 , 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 。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好像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 。正如书中说 , 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 , 它不是一句一句的教诲,而是一幕幕场景 , 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 。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 。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 。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 。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 。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 , 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
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句子 。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
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 , 圣于地” 。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
这是一种力量 , 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 ,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 。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 , 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 ,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要做到内心强大 , 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 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 。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 , 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 , 先修缮了自我修养 , 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 。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
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 , 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 。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 , 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 。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 。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 , 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谟谡业侥谛牡恼嬲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 , 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 。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 。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 。你的内心越淡定 , 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 , 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 , 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 , 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⑶掖尤莶黄龋?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
孔子说:“不怨天 , 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 , 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我既学人事 , 人事有否有泰 , 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 。”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 。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 , 提升效率 , 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 , 或痛楚地,或欢欣地 , 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而于丹教授却以她自己方式更通俗地为我们广大群众解读了这本著作,从而使得这本千百年来的著作能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 , 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 ,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 , 好朋友有三种 , 坏朋友也有三种 。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 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 , 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 。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 ,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 , 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 , 要有一种朗朗人格 , 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 。因为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 , 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 , 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 , 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 , 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 ,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 。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 , 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 , 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 。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 , 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这个正好反着 , 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 , 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我们发现 , 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 , 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 , 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 , 是最坏的一种朋友 。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 , 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 。他们是真正的小人 , 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 。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 , 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 。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
损者三友 , 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 , 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论语》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
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论语>>读书笔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 , 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 , 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 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 , 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 ,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 , 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 , 或是贪污或是抢劫 , 触犯法律 , 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 , 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 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 ,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 , 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 , 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 , 以贤德的人为榜样 , 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 , 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 , 细品其中滋味 。
<<论语>>读后感2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 , 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 , 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 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 , 是有必要一读的 。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 , 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 , 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 ,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 , 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 意义至大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 , 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 , 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 , 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 而亲仁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 , 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 , 要广泛地去爱众人 , 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 , 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 , 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 , 细品其中滋味 。
<<论语>>读后感3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 ,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 , 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 , 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 , 这样才无愧与天地 , 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
论语读后感1500字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立人服务
论语读后感1500字的大全范文一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 , 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 。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 , 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 , 真是多乎,精乎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 , 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 , 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 , 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 , 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不知人
论语读后感800字《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 , 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 , 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 。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 。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 , 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 , 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 , 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 , 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认为 , “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 , 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 。“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
纵然 ,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 , 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论语读书笔记_论语读书笔记600字】论语·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 。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 , 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 , 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
子曰:“君子不重 , 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 。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 , 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
学习,太重要了 。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 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 。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 , 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 , 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 , 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 。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 。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 。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 。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 。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 。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这句话非常重要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 , 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 , 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 。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写过一篇《君子不器》 。现在仍是这个观点,但有少许的改变,或者说增加吧 。要多方位、多方面提高自己,学习领域不能过于狭窄,不能是做什么就学什么 , 自己感兴趣的 , 对自己有益的,就可以、就应该去学习 。按照小时候学校里的标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是好孩子 。哈哈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 , 而后从之 。”
嘴巴嚷嚷老半天,也没见动静,以后谁还信你的?先做后说才能取信于人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志不移” , 发再大的誓愿 , 也不如行动上的实施 。说再多也不如做实事 。老说要改要改,行为上还是老样子,嘴巴说破了又有什么用?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与后面的“群而不党,党而不群”差不多 。以前写过一篇《群党之分》 。勾结为伍不是君子所为,结党营私肯定干不了好事 。要能够做到与众人都和睦相处,私底下没有拉帮结派,搞暗箱操作,一方面需要心胸宽广 , 能够容下各色人等,另一方面需要光明磊落 , 不投机取巧 。
论语·里仁篇第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不怕没有自己的位置,只怕能让自己站住脚的真本事;不怕没人知道我,只求有可以让人知道的真才实学 。
工作十几年,换过很多,认真想起来,还真的没有什么求职经验 。有过辞职在家待业的时候,也去找过工作,可最后从事的,都是找上门来的工作 。家电圈那几年,做得好就不怕辞职,辞职了立即有几家公司的人过来拉 。脱离家电圈以后,开始新的工作 , 之后的公司都是朋友在做老板 , 所以叫我过去帮忙 。按理说,朋友是大老板,自己在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觉得是靠关系才进来的 。没问题,我会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凭关系还是凭本事 。而这些老板朋友也并不是很熟悉 , 只是在交流中觉得我的思想和理念还不错,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 。我没让他们失望,也没让自己对不起这份信任和友谊 。
如果要说职场的人际交往,我是最不在行的,如何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就是很简单的:我做我的事,别人的不多嘴 。如何处理和上司的关系?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助手,我要做的就是漂亮的完成工作任务 。今天公司群里吵得很厉害,最后总编一句:“你没错我是不会找你麻烦的,你见过我找木碗吗?”结束了争吵 。没有人回这句话 。这句话让我很尴尬,不过也让我确信,多做事少说话绝对没错,我加班没人看见,我多辛苦多疲惫没人看见,但是我的工作成绩是看得见的 。如果只是为了工资,这几百块钱绝对不值得我如此卖力,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成就感 。
我现在还是觉得费心去钻营如何处理关系,不如花心思研究怎么完成工作 。我不喜欢那些表面功夫,那些都是需的,只有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谁也抢不走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这里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会有和他思想接近的人做伴 。我却是觉得对我交友有所帮助 。
我以前写过一篇什么东西忘了 , 是说交友之道的 。我觉得交朋友 , 不一定要主动出击 , 就好像自己是一座花园,你到外面拉很多人来参观,如果里面只是枯枝败叶 , 人家来了一次,下次再也不会来了,远远看见还要绕道呢 。如果自己的小花园精心修饰,干净整洁,就算是不去拉人 , 有偶尔路过的游人,自然会被吸引进来 , 流连忘返 。给他留下深刻的、美好的印象,以后他自己主动就会想再来看看,说不定还带着他的朋友一起来 。而通往自己内心花园的小径却是要时常打扫,如果路没了、或是门锁了,就算有人路过,别人进不来,也是枉然啊 。
今天晚上和朋友还在聊这个话题 。我说很奇怪啊,我以前很爱出去玩,整天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却总是觉得孤单 。现在我整天忙得要命,很少出去,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多,我还有点应付不过来的感觉,一到周末就犯愁 。
很多人都说找不到朋友 , 我的朋友好像都不是找的,是等的 。跑到外面到处握手敬酒,也不见得能认识几个真正的朋友,自己把自己打扫干净,敞开心扉,让大家都能清楚看到你的自然面貌,喜欢的 , 自然会留下,不喜欢的,也就不需要勉强了 。和工作差不多 。
主动的提升自己,主动的充实自己,就不需要主动的找工作、找朋友了 。多看书,眼界和思想上开阔了,和各种朋友也就都有话题可谈 。为人诚实坦白 , 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愿意和你说心里话,把你当作知己 。宽容平等对待每个人 , 就不会有纷争和怨恨,少了敌人 , 自然多了朋友 。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 , 焉用佞?”
焉用佞?何必要能言善辩呢?御人以口给 , 屡憎于人 。靠着嘴多舌快和人争辩,常常让人憎恶 。
伶牙俐齿不代表自己就是聪明、正确 。以德服人,不是以嘴服人 。我的“辩论无益”思想大都来自于《论语》 , 现在更是觉得如此,嘴巴凌厉,不如脑子凌厉;言辞敏捷,不如思想敏捷;口才好,不如心态好 。
子曰:“老者安之 ,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基本上能做到 。老者安之,嘿嘿,就差了点 。妈妈都快七十了,还要替我担心 , 上次心脏不舒服,如果不是实在难受,不会找妈妈要救心丸,实在不想看到她担心的样子 。不过 , 好像隐瞒也不是让父母安心的方式 。
能取信于朋友,也能关怀比我年纪小的人,就是让长辈安心,这点还得再努力 。
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学习当如此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这里说的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推己及人没有问题,只是推的是不是“立”,是不是“达” 。如果自己自身还存在问题,那么在帮助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自己;在爱人之前,首先要爱自己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希望自己坚强、独立、理智、宽容,同样的也就想把这些推广出去,想帮助别人也能坚强、独立、理智、宽容 。
抑郁的时候,我和病友交流 , 鼓励他们,却让自己很疲惫 。那时候,我自己都还没好,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和那么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有这个帮助的意愿是好的,但只限于一种精神上的鼓励才行 。后来慢慢调整,好了以后又开始和病友交流,刚开始我会希望大家都按照我的方法去做,我亲身体会的还会有错吗?渐渐又发现每个人是不同的,病情不同,经历不同 , 那么治疗方法也就该不同 。
今天朋友开玩笑要我到联合国去工作最好,这么喜欢帮人,他在伊拉克工作 , 连自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怎么去帮助别人呢?
要保证自己是在帮人 , 不是害人,更不是害己 。那就需要自己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 , 不要错误指引;需要能近取譬,拿自己打比方,将心比心 , 自己不愿意害自己,那么也就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了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
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我不是孔子,收不了徒弟教不了学生 。和病友交流方面,以前把自己当菩萨普渡众生,结果发现有些人我根本帮不了,自己着急上火的 。现在是有所选择的了,就像银碗说的“佛亦只度有缘人” 。
不愤不启,不发愤图强的不启发,不想康复,只是找个人听他的哀怨和控诉,从根本上就不想转变的不启发;不悱不发,不接受自己病症,医院确诊了也说自己没病 , 拒绝交流和帮助的,不启发;不举一反三,不主动积极,任何事不自己思考只管问别人该怎么做的,只想找捷径和固定模式的 , 不重复说 。
这些都是有教训的 。有的病友交流了一两年也没有起色,有的交流过一段时间就有很大的好转,其实我说的话,我对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关键只在于他自己 。
主观能动性对于康复很重要,我老说:“你想好,你就能好;你不想好,你就好不了”,如果连求治的欲望都没有,我也无能为力 , 我不是医生 , 也不是自杀干预机构 , 我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放在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那就是和希望康复的病友交流 , 提供我的经验给他们做参考依据,告诉他们我的经历 , 给他们鼓励和信心 。我不可能跑到谁家去把谁从床上拉起来说:“你 , 现在出去运动,和人交往”,也不可能把饭喂到谁的嘴里说:“你 , 必须要吃饭” 。我的话说完 , 字写完,我的能力也就到此了,具体怎么做,只在于个人 。我能在你身边给你喊加油,可不能背着你上路,自己的饭要自己吃 , 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 。
现在比刚开始“冷酷”了很多,不再是哄孩子一样,哄是哄不好的 。既然我打算把这个当作一辈子的事去做,那我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去进行,如果帮助别人 , 我自己都感受不到快乐,我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所以 , 我只帮我能够帮助的人,唯有如此,唯有快乐的进行下去,我才可能不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好让这事真的能够做一辈子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人人都会说 。交友之道也莫过于此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凡事问心无愧 , 做人光明磊落,自然坦荡荡 , 逍遥自在;小人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不为他人 , 亏心事做多了 , 怎么不怕夜半鬼敲门?
论语·子罕篇第九
子绝四:毋意,毋必 , 毋固,毋我 。
不主观臆断,不必定必须,不固执固守,不自我中心 。
人都是经验主义,主观臆断是最常犯的错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带着主观偏见看待他人,如何能做到客观公正?“意识”到的未必就是事实真相,在下结论、做判断之前,要先想想,客观事实是怎样?执着于个人的见解,只能在一个局限且有偏差的世界里划圈圈 。
“我必须……”,如同霍妮所说“应该之暴虐”一样,在“应该”、“必须”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支配下,我永远都无法达成理想目标和完美状态 。
“你必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对这个社会做必须的要求,苛刻的要求,那么永远都不会感到满足和满意 。
时事无绝对,世界始终在变化,谁都无法预料和决定结局一定怎样 。要求自己或别人必须如何,要求结果必定如何,不过都是一厢情愿罢了 。无须预测结果、规定结局 , 做最好的努力、最坏的打算 , 只要我做过,只要我走过,就好了 。不去理会尽头是什么 , 关键是我在路上 。
固执己见、墨守陈规,不懂变通和适应,不就成了朝三暮四的猴子了?早上三颗枣晚上四颗枣就高兴,早上四颗枣晚上三颗枣就不高兴,这样可笑的错误 , 我们却时常会犯 。不能要求环境不要改变,而应该思考自己如何调整;不能要求生活没有压力 , 而应该思考自己如何应对 。
自私自我的人,不仅是不爱他人,甚至连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去爱 。爱的特征之一便是“利他”,爱一个人不就是希望他好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没有切身感受,不会明白帮助他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整天围着自己打转转,对他人满是怨恨和嫉妒,何来的宁静与幸福呢?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诗经·邶风·雄雉》:“百尔君子 , 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不嫉妒,不贪求 , 有什么不好呢?
有什么可嫉妒的呢?别人好是别人的事,那是别人的本事和福气,何况风光背后,岂知隐藏着多少难言辛酸?攀比和仇富心理是最要不得的,何必与别人相比?就算比尔盖茨把微软交给我,难道我就能打理好?非要别人遭殃才心理平衡?难道因此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说到底,嫉妒不过是缺乏自信,瞧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非要比,自己和自己比,只要现在比过去有进步,我就是第一 。
欲望无止境 , 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是满足一千个欲望 , 还是战胜一个?是如饥似渴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害人害己,还是平心静气清心寡欲自然恬静的生活?吃完鲍鱼要吃中华鲟,有了宝马还想法拉利,贪心不足的下场就是一无所有 。与其花心思去追寻自己没有的,不如花心情好好感受自己已经拥有的 。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无须多言,谨记即可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讲义气的时候,要先想想是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讲友谊情分,更要讲原则底线 。好讲义气是我的毛病,违背道德良心、违反法律规范的忙,不能帮 。做朋友,不可做帮凶 。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
仁者爱人,因此仁者无敌;智者知人,因此智者无忧 。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正人先须正己 。发号施令是一回事,贯彻执行是一回事 。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欲速则不达 。动机太过强烈,反倒会影响效率;迫切急于康复,反倒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和压力 。急功近利不可取 , 草率行事往往没有好结局 。凡事都有个过程 , 没有一步登天,康复也不是一觉醒来美梦成真的事 。循序渐进,坚持努力才是硬道理 。
盯着蝇头小利,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生意、做事情、做人 , 都是如此 。凡事从大处着眼,只盯着鼻子前面这点小利,没有远见,最终因小失大,成不了气候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三句都有着类似的为人准则和处世道理 。
从前是“看得来”的人是朋友,“看不来”的人不理睬 。朋友圈子就是那么几个对脾气的人,朋友之外便是陌生人,甚至敌人 。交友固然要情投意合,但朋友之外的人 , 也应该和睦相处 。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是小人所为 , 朋友无须遍地开花,有三五知己足矣,对任何人都该周全礼貌 , 能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自然合群 。其实,做到这点也不难,去掉“利”,“礼”当先,即可 。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其不能也 。”
与前面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合在一起,便可以自问一句:“知己知彼,何患之有?”
能够正确看待自己,能够体谅理解他人 , 还担心什么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呢?如果是自己有所偏差和缺失,他人指出,应感到庆幸;若是他人误解 , 看看被误解的原因,是自己未让人了解全面,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 与其要求他人理解体谅自己,不如正确认识客观看待自己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怕 , 可怕的是自己都看不清自己 。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清楚自己的为人,了解自己的内心 , 还有什么可烦恼和畏惧的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现在听到很多报复,却很少听到报答 。报复快乐还是报答快乐?
我不是圣人,我认为以德报怨不如以直报怨 。公正无私就不怕栽赃嫁祸,身正不怕影子斜,我自问心无愧 , 何惧你三寸不烂之舌?即使是罪恶滔天的犯人,医生也需恪守职责尽心救治 。
我接受你的恩德,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将爱传播开来 。我得到阳光的帮助 , 最好的报答,就是留在阳光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躬身内省、扪心自问多一点 , 苛责埋怨他人少一点,离怨恨就远一点 。
怨 , 仇恨、不满、责备之意 。怨的反义词是恩、德 。要打消怨气,不让自己像个怨妇一样,就需要多一些恩德,少一些不满和责备 。经历了这么多,才发现“怨”是最无济于事的东西,怨天怨地怨别人怨自己,怨到最后只有愤怒和哀伤 。有什么可怨?别人对我好不好,是别人的事;我对别人好不好,是我的事 。做人,只要管好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靠自己的双手打拼,靠自己的双脚行走 , 求学问、求明理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 , 群而不党 。”
矜持庄重无所争,与人和睦合群不结党营私 。看世间纷纷扰扰 , 我自平静无忧,岂不是快活似神仙?争权夺利损人格,针锋相对伤和气 ,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多些少些有何妨?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一字可以终身行之 。宽恕所有的伤害,内心才得以平静 。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伤害我 。只有我在意 , 才对我构成威胁和伤害 。我原谅,我宽恕,我便无恨无怨 。做到这点,需要心胸宽广、再宽广些 。一滴墨水滴入杯中,水会变色;一滴墨水滴入大海,水依旧清澈湛蓝 。
- 论语读后感3000字_论语读后感4000字到5000字的 。急用。
- 最好是杨伯峻版本 论语译注读后感_求《&lt;论语&gt;译注》的读书笔记1...
- 论语敏而好学_论语中敏而好学中的敏是什么意思
- 论语十则读后感_高二选修论语十则读后感
- 论语十则 教案
- 论语六则原文_求翻译初一语文的《论语六则》课文的翻译,要一个...
- 论语八则翻译_论语八则翻译
- 记事本陈慧琳_陈慧琳的笔记本歌词谁能发给我?
- 让我欢喜让我忧作文_读书让我欢喜让我忧作文
- 见贤思齐中贤的意思_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论语中句子意思相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