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_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更名是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 。针对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本文提出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心把握课程目标,用心用活教材 , 用心搞好教学活动等改进策略 。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7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各种不良风气侵蚀校园,学校内留守儿童逐渐增多 , 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疲于生计,对子女教育缺失,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受到挑战 。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1;;用心把握课程目标,上出学科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先前的品德课程一脉相承 , 它基本的核心理念和编写依据没有改变 , 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最根本的问题、最大的批评就是课堂效率低下 , 专业意识淡薄 。“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个别教师对课程标准不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贯彻“德育为首”方针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要教育活动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教材内容次序、栏目设计、总体格局、具体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教材 , 教师如何利用新教材开展德育教育 , 这就要求教师从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出发,走进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渗透德育教育 。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6年9月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用,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研究的新课题 。下面谈谈我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里,注入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德育内容 。比如在一开始的《少年有梦》这一框中,体现了少年的梦想 , 因为少年时期是爱做梦的年代,他对未来的生活有憧憬,有美好的期待,这是我们予以鼓励的 , 同时,我们把他的梦想和我们国家的中国梦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更名是对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回应 。针对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 本文提出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用心把握课程目标 , 用心用活教材,用心搞好教学活动等改进策略 。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7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不良风气侵蚀校园,学校内留守儿童逐渐增多,隔代教育普遍存在,进城务工人员疲于生计,对子女教育缺失,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受到挑战 。平时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学科意识和目标意识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泛化等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几点做法:
1;;用心把握课程目标,上出学科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先前的品德课程一脉相承,它基本的核心理念和编写依据没有改变,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最根本的问题、最大的批评就是课堂效率低下,专业意识淡薄 。“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个别教师对课程标准不
道德与法制的区别是什么道德与法制的区别:
1、从形成上看 ,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即具有自发性 。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由国家制定的认可 。即具有阶级意志性 。
2、从实施上看,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 。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的信念的力量来维护 。即具有理念性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具有强制性 。
3、从约束力上看,阶段社会的道德规则,不能约束每一个社会成员,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
4、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是靠人们的自觉来衡量的 。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 。而触犯法律的一定是道德不允许的 。
5、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的后果是行为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 。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 。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
6、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法律的产生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 。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法律的性质 。
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道德的存在 。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以前,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质 。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

道德与法治_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
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 。
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 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
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 。
“徒善不足以为政 , 徒法不足以自行” 。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 , 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 。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 , 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 , 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 。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道德
道德与法治是什么意思?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 , 承担责任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
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
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
道德与法治_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法治实际上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含义 , 它是指一种治国的方略、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 。法治强调以法治国、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
法治还是指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指通过这种治国的方式、原则和制度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状态 。
【道德与法治_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总的来说就是法治包括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和形式意义上的法治 , 也就是强调两者的统一,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 。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从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将使用全国统一的部编教材,本课程是由《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而来,课程以各种生活角度进行多维度法律教育 , 在教学中也多了一个从法律教育的角度进行间接德育的途径 。小学阶段属于启蒙阶段,学生的心智未发育完全 , 对世界的认识还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任何因素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 。从小就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建设和法治观培养 , 对于其今后的发展和能力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关于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等三部委联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 , 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 , 自觉遵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 , 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 , 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 , 成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