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三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竹里馆》初初看去,第一印象就是平淡,平淡得没有一丝痕迹。如果我们试图用传统的起承转合来解读它的时候,都会一脸的茫然,与其说这是一首诗,不如将其当作一幅画,而王维更多的诗不都是这种意象的巧妙组合而构成的么?王维自己说过“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苏轼同学也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借画喻诗,看看到底怎样做到含蓄。
我们知道,明朝的董其昌把王维奉为南宗文人山水的始祖,他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画禅室随笔·画源》),“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容台别集画旨》)。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神似、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这一点和西方绘画追求形似、追求写实、追求描摹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南宗画风中,这一点更是被奉为圭皋,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大画家倪云林则自称“人之所谓画者,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一自娱耳”。苏轼说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我们可以揣测一下,王维的画既然能够开南宗画风先河,从艺术特点上看,应该具有南宗画风—简、雅、拙、淡的特点。可惜,王维的画已经佚失很久了,幸好的是“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诗里面窥得一斑。
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文章插图

袁枚先生说:“揉直使曲,叠单使复。山爱武夷,为游不足。扰扰圜圜,纷纷人行。一览而竟,倦心齐生。幽径蚕丛,是谁开创?千秋过者,犹祀其像。”
要做到含蓄,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把直白的东西变成婉曲的,单调的东西变成繁复的,而这种变,关键在于精准的雕琢。举了一个例子:“山爱武夷,为游不足”,这句出自于他的《游武夷山记》:“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
那么,在我们诗词中间应该怎样做到含蓄呢?我想有这样几种方法:
一是寓情于景。把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情趣,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寓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画面、场景之中,使胸中情融化为眼前景,景语亦情语,两者妙合无痕,难解难分。诗人或是着眼于一幅独特的山水景观,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通篇刻画金陵石头城触目可见的实况,可以说句句是景,而一景一物无不融合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一种故国萧条、世道沧桑的深沉感喟,因此白居易叹为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二、相反相成。诗人不是直奔主题,倾泻情绪,而是精心刻画一系列哀乐、欢愁、冷热、动静、刚柔、有无等对立意象,在对立中求统一,不协调中求协调,巧妙造成一种对比和反衬意味强烈的境界,从而也产生一种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和魅力。试读王昌龄的《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这是所谓的宫怨诗,通篇却不写怨而写欢,然而,在新欢承宠、御赐锦袍的背后,不是隐约立着一个天寒衣薄、孤苦伶仃的失宠宫女形象,这较之裴交泰的“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的写法,一深沉,一浅露,孰高孰低是一目了然的。
李白也擅长这种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法,他的名篇《月下独酌》,本是要传达一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但出现在笔下的却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