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四 )


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文章插图

不过,这种字面上的热闹却更加烘托、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歌也罢,舞也罢,说到底还是孤零零的一个我。再如,春色、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之物,可杜甫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温庭筠却说:“荡漾春光里,谁知历乱心。”杨衡却说:“可怜枝上花,一一为愁开。”
这些诗人都刻意使景和情超乎审美常规,彼此格格不入。而正是这种格格不入,起到了动人心魄、相相成的艺术效果,把他们的国仇家恨、离愁别绪,表现得更加意味深长、耐人深思。
三、迁嫁他物。把诗的意旨、人的情绪迁移、转嫁到某些间接的、无必然关系的事物身上,让自然之物人格化、情绪化,从而使诗境曲折生波,诗情摇曳多姿。诗人忽而迁怒物之“无情”,如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忽而感叹物之多情,如张泌《寄人》: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其实,台城的柳树自长自绿,春庭的月亮自升自明,何来的“无情”或“多情”?这一切不过是诗人内在情绪的迁嫁、转移,是他们心灵的感伤或希望的辐射罢了。
就创作技巧而言,唯其这么一个转弯抹角,诗篇才有了滋味,方能“闻之者动心,味之者无极”。上述“迁嫁”手法较为直接、明显,古诗中还有间接的、不露痕迹地迁嫁,把物作为人的一种化身,一种象征,一种写照。
四、引而不发。诗意不倾露,有话不说尽,欲说还休,半露半藏,给读者留下一个驰骋想象和补充的艺术空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是这种余味深长、神韵独绝的代表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离别多年、饱经忧患的好友一旦重逢,心头该有千言万语要倾吐!然而,诗人只用“又逢君”三字,黯然煞笔。至于重逢的情景,饮酒?谈笑?回忆?叹息?尽在不言中。正是这引而不发、欲言又止的“又”字,既微露了诗人复杂的心曲,又包孕了丰富的“潜台词”,留待读者去思索、去体味。无怪乎衡塘退士叹道:“世道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但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五、故作揣测。诗人不直陈其事,直抒其情,而是运用反问、疑问、设问等句式,或明知故问,或问而不答,或寓答于问,让读者在疑虑和思求中领悟诗的底蕴。王维的名作《杂诗》之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值得怀念的故乡事,诸如亲朋乡邻、田园景物、风土人情等等,该有多少?而诗人撇开一切琐细之物,以儿童式的天真口吻,独问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正是这脱口而出的轻声一问,问出了诗味,问出了神韵!它使一枝普通的寒梅诗化了,升华了,浸染上浓郁的乡思,成为故乡的鲜明象征。这一问,使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挚爱获得了集中寄托和慰藉,而人们在吟哦之间,又能触发几多温馨的回忆和眷恋。读者朋友们,通过上面的浅析,你们大概对本品已经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期待下篇更精彩的内容,谢谢!(待续)
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文章插图

【 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竹里馆$《续诗评》浅析(十三):怎样做到诗意含蓄?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