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③|持续引进西方特展,从亏损的毕加索开始( 六 )


在谢定伟的计划中 , 另一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展览已排入时间表 , 德加雕塑展也进入了视线 , 最终成功与否 , 是各方的努力 , 也需要机缘 。
展览|全球艺场在上海③|持续引进西方特展,从亏损的毕加索开始
文章图片

莫奈作品在上海展览前开箱现场
民营策展在学术层面的依赖
对于莫奈作品大展的运作 , 在上海油雕院院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李向阳看来 , 民间资本参与到国际艺术大展 , 本身就是件好事 , “但是官方资本、民营资本这样的概念 , 只有我们这里才会有这样的区分 , 才会有人关注 。 因为在国外 , 展览更多的是民间资本的参与 , 一切的发生显然都很正常 。 ”李向阳还有一个身份是上海美术馆前任馆长 , 对于一个展览如何策划到最终实现 , 所达到的效果与预期的差距 , 成本核算等等 , 他有更多的发言权 。 李向阳谈到 , “民营资本参与的艺术大展从硬件到获得的政策支持 , 以及制度设计 , 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 ”
关于这一项 , 谢定伟并不否认 , 民营公司策划艺术大展在学术方面的欠缺 , 导致对外方的依赖性 , “民营公司很难自己有什么学术方面的人才 , 我们只能借助社会力量和合作的外方机构 。 我们引进外方的展览 ,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外方策展 。 外方不太允许借自家的东西却由别人策展 , 通常基本策展由外方完成 , 而我们做一些本土化的工作 , 想法在宣传上做一些调整 。 严格意义上策展方面我们参与不多 , 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学术研讨评论 , 比如印象派对中国的影响等等 。 ”
文化艺术消费是习惯
无论如何 , 由民间资本组织、策划艺术大展 , 终归是一种官方美术馆之外的“另辟蹊径” , “百花齐放” , 有总比没有好 。 但是对于目前的中国内地的艺术环境人文氛围而言 , 民间资本这样的大胆介入很可能还是会在成本问题上支付一定的“学费” , 因为民营资本的私人性质 , 策划展览势必要考虑成本回收一项 , 然而 , 宣传号称“中国目前有5万亿文化消费市场”中 , 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投入到艺术展览的参观 , 尚需打个问号 , 在更多的人心目中 , 对于观看艺术展览的热情 , 远远不及看个歌星秀 。 是否接受用相当于一张电影票的价格来观看一场高质量的西方经典艺术展览 , 这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 可能还是一项会让人踌躇一番的消费 。
市场需要培养 , 观众一样需要培育 。 通过两年前组织毕加索大展的得失 , 谢定伟“得到很多教训 , 学到很多” , 尤其在对于国内市场、国内观众与西方的差别方面的判断 , “西方民众看这种名画展的热情一向十分高涨 , 国内并非如此 。 ”
其中 , 最大区别在于儿童教育 , 参观国外美术馆、博物馆 , 时常看到一群小朋友席地而坐 , 仰着头认真听老师讲解 。 以这次提供莫奈展品的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为例 , 整个美术馆在册员工仅有26人 , 其中就起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儿童教育 。 而国内美术馆纵然有教育部 , 也只做针对成人的讲座 。 “西方民众从小就受到艺术的普及教育 , 这样在成年之后 , 才有一个观展看艺术的习惯 , 巴黎的莫奈橘园 , 每次参观都至少要排队两个小时以上 , 西方民众会主动选择看展览 。 但对于一个从小没有机会进入到美术馆博物馆的中国人 , 会想 , 我又不是美术专业的人 , 我看不懂艺术 , 于是就放弃了美术馆的参观 。 ”谢定伟说 。
受困于展览场地的民营办展
民营艺术大展 , 最大的压力来自场地 。 从毕加索大展开始 , 谢定伟便开启了打“游击战”的历程 。 民营大展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 , 收入完全靠的是大量的人流带来的门票收益和衍生品的销售 , 而人流量又取决于展览场馆所处的地理位置 , 市中心势必为最佳选择 , 一方面 , 市中心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 , 从另一方面考虑 , 观众能够在观看展览的前后等待时光中有处可去 。 目前 , 地处人民广场市中心符合条件能够举办莫奈这样重量级国际展览的专业美术馆难寻踪迹 , 高端艺术展“流离失所” , 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