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李泽厚先生往生一周感( 二 )


李泽厚先生生于1930年6月13日 , 而早在1921年 , 梁漱溟就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这个版本再版了八次 , 当时影响很大 。 有意思的是 , 蔡元培请梁去北大教印度哲学时 , 梁漱溟只是中学毕业 。 说起佛教 , 梁漱溟曾说:“这个印度人想的真是高了 。 祂从很古的时候就否定人生 , 祂认为人生就是错误 。 ”李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 , 他还补充道:“只有生下来才能否定人生 。 ”唉 , 那是因为人生就是苦 , 否定不否定都是苦 。 但尽管苦 , 人还是要活 , 否定到了自杀程度的人应该不多吧?所谓“诸行无常 , 诸法无我 , 涅般寂静” , 是说世间是生灭 , 人生是迷惘 , 生活像流水 , 而佛要出世 , 超出生灭 。 以前 , 我遇到不高兴的事 , 总会想“诸行无常” , 而梁老举的例子却正相反 , 梁说:“昨天的那个很美 , 还想再来一次 , 但不要有期待心 。 ”从此看出梁老的乐观 。 然而 , 辛亥革命后 , 梁漱溟曾两度自杀 。
1918年11月7日 ,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时 , 遇到儿子 , 二人谈起一战的一则新闻 。 “世界会好吗?”梁济问 。 儿子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 。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 。 三天之后 , 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 据说从那时起 , 梁漱溟开始研究儒学 。
在比较佛儒两学中 , 梁漱溟说:“佛家要彻底破我执 , 就是不但破‘分别我执’ , 也要破‘俱生我执’ , 而儒家则不破‘俱生我执’ 。 ”比较佛儒 , 李泽厚先生的看法是:“相对于基督教的原罪 , 佛教彻底否定人生 , 儒家最主要是不否定人生 , 活得还快乐 。 比如中国人喜欢吃 , 享受吃 。 比如那天我们围着圆桌吃饭 , 吃得很高兴 , 西方人怎么吃饭?”我道:“一般是长桌子 , 大家正襟危坐 , 讲究风度 , 说话也只跟附近的人说 , 轻声细语的 。 当然不如中国人吃饭那么痛快了 。 ”李先生认为 , 就对人生的态度而言 , 儒家更智慧 。
我曾问过李先生 , “你是不是很欣赏梁先生呀?”他说 , “是呀 , 我对他评价是比较高 。 有一次我和他同车出去 , 当时车上没人理他 , 我和他说话 , 还和他照相 。 ”我说:“我不能同意梁漱溟所说的‘要避免人类毁灭只有转向中国文化’ 。 ”李先生说 , “我也不同意 , 他是一个老民粹派 , 比如搞乡村建设等 。 ”李先生在历史与感情、伦理方面都论述过中国20世纪的民粹派 , 他指出在中国近代史 , 民粹主义一直都有非常强劲的呈现 。 我不大同意梁先生说的“学问是解决问题的 , 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 。 ”我说:“爱因斯坦就是连自己的问题都没解决好 , 你总不能说他没学问吧 。 ”对此 , 李先生回应道 , “梁漱溟说的那个学问不是指知识 , 而是指道德修养呀 。 ”
我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时 , 也经常读到熟悉的话 。 想了想 , 其中的一些 , 李先生也说过 。 比如中国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认识了人的理性(李先生以为那是实用理性) 。 这种理性相信人 , 不相信上帝……它信赖人 , 不信赖旁的 。 这个就是后来孟子点出来的‘人性善’ 。 ”梁老以为人可能走入下流 , 但还是靠人来校正 。 李先生也认为 , 中国文化不是指向对象化的神的建立和崇拜 , 而是就在活动自身中产生的人、神浑然一体的感受和体会(李泽厚《波斋新说》P52) 。 李先生还说 , 中国文明是以血缘家庭宗法为纽带的 , 所以儒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梁老说孔子不是宗教 , 历代皇帝都把他当作宗教 , 所以有孔庙 , 后来有个名词叫“礼教” 。 礼教其实就是守规矩 , 这种规矩很能帮助统治阶级 , 统治阶级也很能利用礼教 。 而梁老成长的社会不需要佛教 , 他特别提到内乱时不能信佛 , 而一般社会需要一种礼教 , 统治阶级更为需要 。 对类似的论题 , 李先生也曾有论述:“西方文明中的一神论实际是文明发展中的一个特例 , 张光直曾对此有过专著 。 西方过去是政教不分 , 比如当年洛克写《政府论》就主张把基督教赶出英国 。 现在西方都政教分离 , 伊斯兰教国家还有不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