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十字路口》:弗兰岑的不懈追问

道德|《十字路口》:弗兰岑的不懈追问
文章图片

(图源:IC Photo)
冯周/文
在千禧年的开头 ,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代名词 。 他成为了十年间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的文学家 , 并被称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 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间 , 弗兰岑对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文化潮流的变动几乎格格不入 , 成为了某种“落伍”的代名词 。
10月 , 弗兰岑出版了他的新作《十字路口》(Crossroads:A Novel) , 这是他的第六部小说 。 两年前 , 他悲观地认为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 , 但《十字路口》开启了他的新的三部曲 , “通向所有神话的钥匙” , 这宣告着他的小说写作生涯还远远还未结束 。 他将要完成一场从未有过的漫长文字跋涉 , “在对人类神话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 对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新景镇上的希尔德布兰特家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如今的家族命运和这五十年以来美国文化、政治、社会的复杂交叉加以书写 。
在《十字路口》中 , 弗兰岑仍旧对于家庭和道德问题进行了不懈的追问 。 对于弗兰岑自己而言 , 他实现了某些程度的突破 , “终于写出了一本关于一个家庭50年来的动态的小说 , 而不是把家庭关系作为一个方便的组织写作的原则” 。 对于读者而言 , 在“捐肾小说”卷动起风波的当下 , 和弗兰岑一起思考道德问题意味着另一个面向 , 即我们如何看待作家自身的创作道德问题 。
家庭故事
和他在中文世界中已经获得极大关注的前作《纠正》(2001)、《自由》(2010)一样 , 弗兰岑的新作《十字路口》仍旧围绕着一个家庭展开 。 不过 , 弗兰岑将小说的背景时代往前拨动了二十年 ,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回到了70年代 。 实际上 , 仍旧写的是与弗兰岑同一代人的故事 , 只不过从他们的中年时期回到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 。
在芝加哥郊区的新景镇上 , 当地第一归正教会的副牧师拉斯·希尔德布兰特(Russ Hildebrant)陷入了职业危机和孤立之中 。 他曾在亚利桑那沙漠中帮助纳瓦霍人 , 也曾与斯托克利·卡迈克尔(Kwame Ture)一起为反对种族隔离而游行 。 他认为自己有着“进步的真诚” 。 而正如弗兰岑写到的 , 对于那些“穿着喇叭裤和围兜工作服、戴着头巾在教堂走廊里闲逛”的“新新人类”而言 , 已经年近半百的拉斯的这种“进步的真诚”只是“过时”了 。
因此 , 在故事开始的三年前 , 这些穿着喇叭裤的青少年已经残酷地将他踢出了他所创办的名为“十字路口”的教会青年团体的工作中 , 要求将管理权转交给更年轻时髦的里克·安布罗斯牧师 。 耻辱淹没了拉斯 。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 , 怨恨他的孩子们和妻子对他的背离 , 怀杂着羞愧地爱恋上了教区的一位年轻漂亮寡妇并期望能从中找到救赎 。 他的妻子敏锐地感知到了拉斯对婚姻的游离 。 对于他的妻子玛丽安(Marion Hildebrant)而言 , 他们的生活本就建立在她对于自己早年生活的谎言之上 , 而现在 , 她在心理治疗中不断回想着自己的狂野岁月 。
家庭变故和孩子们的成长问题动荡地结合在了一起 。
大儿子克莱姆(Clem) , 是一名伊利诺伊大学的大二学生 。 他突然告诉父母 , 他已经退学 。 这让他的大学生的兵役延期失效 。 克莱姆认为父亲是个“道德欺诈者” , 他必须做出和父亲在二战时“虚伪的逃避”相反的选择 , 去面对本该是他(而是没上大学的黑人男孩)走上战场的命运 。 但对克莱姆而言 , 这与其是个道德选择 , 不如说是对父亲的彻底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