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B站的纪录片创作观:要创新,更要人文价值

【创作|B站的纪录片创作观:要创新,更要人文价值】纪录片是时代的镜子 。
创作|B站的纪录片创作观:要创新,更要人文价值
文章图片

近几年的影视行业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在大量影视剧与综艺作品受到资本驱使 , 以致于创作者屡屡失语的情况下 , 纪录片这种向来不受资本待见、身处冷清角落的艺术形式却时不时掀起热浪 。
从 “舌尖”系列到 《我在故宫修文物》 , 再到 《人生一串》《小小少年》 , 这些纪录片成了年轻人口中赞不绝口的“宝藏” , 受到他们的追捧 。
11月13日 , 在B站名为“记录即有光”的纪录片发布会上发布了21部新片 。
其中一部分作品是观众们已经熟知的IP——比如 《人间一串3》 , 记录“德爷”新一轮全球求生竞速挑战的 《决胜荒野3》 , 《人生第一次》的姊妹篇 《人生第二次》 , 以及B站自制纪录片 《但是 , 还有书籍》的第二辑 。
另一部分新作包括B站与BBC联合制作、刘慈欣亲自参与讲述的 《未来奥德赛》 , 以及国内原创自然纪录片 《众神之地》等 。
此外 , 这21部作品中 , 还将有超过15部作品将在2021年年底之前登陆海外市场 。
▍纪录片:一面镜子
显而易见 , B站一头扎进这片尚未被过度开垦的肥沃疆土 , 意图通过精品化布局在纪录片的版图上一展身手 。
那么问题来了 , 究竟怎样的纪录片才算得上是精品?而这一代年轻人又为什么需要纪录片、爱看纪录片?
从概念上讲 , 无论是中文的“纪录片”3个字还是英文的“documentary” , 都有着“档案记录”的意思——也就是说 , 通过对当下的时代进行真实的影像记录 , 留底存照 。
这个概念同时指涉着纪录片两个不可动摇的根基——真实性、时代性 。 好的纪录片能够准确地抓住时代的痛点 , 以及表象背后所隐藏的逻辑真实 , 在此基础上 , 情感价值自然会被触动 , 流淌其中 。
纪录片是镜子一样 , 引导着我们去自我对照 , 自我反省 。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份子 , 当观众面对它的时候 , 只能够真诚面对 , 无从辩驳 。
正如B站副董事长兼COO 李旎所说 ,“纪录片是一种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内容形态 , 从影像诞生之初开始 , 它就在记录着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故事和文化 , 是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宝贵财产 。 ”
创作|B站的纪录片创作观:要创新,更要人文价值
文章图片

B站副董事长兼COO 李旎
纪录片不像文学艺术 , 容易陷入“空中楼阁” 。 它是理性的 , 它直观地反映着时代 , 关心着每一个人类 , 让人们与之对话或者共鸣 。
今天 , 信息爆炸式充塞着我们的生活 , 千奇百怪的价值观充斥在我们周围 , 处于人生探索阶段的年轻人 , 尤其需要能给他们带来思考的好的纪录片 。 不是为了别的 , 正是为了通过纪录片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
▍就像看完自己的一生
在国际市场上 , 人文自然类纪录片一直长青不衰 。
究其原因 , 无非是因为 人文纪录片致力于探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 自然纪录片提醒着我们世界的广阔、人与自然的危险关系 , 它们恰恰为我们的反观提供着最清晰的镜子 。
在B站所提及的片单中 , 国产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无疑也是这样的一部杰作 。
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这是纪录片的12个章节 , 也是人生在世的12个节点 。
很多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评价:“就像看完了自己的一生 。 ”它讲的是让我们每个人感到熟悉的这个时代的故事 , 每一个故事都指向真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