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本文图片

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1路电车 。石芙蓉 摄
中新网西安11月14日电 题:“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作者 张一辰 石芙蓉
“看到这台缝纫机 , 就想起儿时母亲给我做衣服的场景 , 而今 , 这些‘老物件’大都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 ”西安“80后”王芳坦言 , 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感” 。
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本文图片

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教室 。石芙蓉 摄
提及易俗社 , 老西安人不会陌生 , 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 , 始建于1912年 , 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演出、教育、创作为一体的艺术社团 , 其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 如今 , 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文化街区) , 则成为讲述光阴故事与重现旧时记忆之所 。
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本文图片

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电视墙 。石芙蓉 摄
在该文化街区 , 旧收音机、旧缝纫机、旧自行车、旧座钟……“三转一响”的出现令历史的画面跃然眼前 , 同时也成为不少“90后”“00后”拍照“打卡”的热门“背景” 。
“《三毛流浪记》是小时候最爱看的‘小人书’ , 今天就来重温一次‘旧时光’ 。 ”西安市民李坤手里捧着一本“上了岁数”的“小人书”说 ,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 ,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 令他很难在“水泥森林”中找到童年记忆 , 但看到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 , 他自己还想做一回“老小孩” 。
【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这个有‘年代感’的街区 , 让我们‘00后’填补了很多‘知识盲区’ 。 ”来文化街区游览的大学生路子萌表示 , 满墙的黑白电视布满岁月的痕迹 , 那些上了锁的水龙头仿佛在倾诉着八十年代的“胡同故事” 。
“冰峰汽水、钟楼小奶糕、熊毅武方便面等具有‘老西安’元素的食品和饮品销量很好 , 其实很多人买的是‘回忆’ 。 ”王志勇在文化街区经营着一家零食小铺 , 他感叹时光流逝 , 那些儿时回忆如今借由这些零食小铺而再度清晰起来 。
近年来 , 西安在发展与继承中不断创新 , 从老厂房改造到老菜场焕新 , 新旧交替展示着城市的“蝶变” 。 与此同时 , 本着“无伤痕开发”的理念与“修旧如旧”的原则 , 城市的“有机更新”在创新与传承之间觅得平衡发展之路 。
坐落在西安城西的三五——厂 , 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 , 与西安众多工业遗产一样 , 当上世纪中叶开启的机器轰鸣声逐渐被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淹没之时 , 转型之路如何行稳致远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
西安官方表示 , 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 , 将能够凸显工业文化特色的标志构筑物 , 融入城市特色区域或空间景观建设 , 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能力 。 同时 , 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西安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
从三五一一厂到叁伍壹壹文创园 , 从苏式的旧厂房、斑驳的工业遗迹到地方小吃、咖啡小酒吧、花鸟宠物市场……旧厂房与新社区在此间交织 , 城市的烟火气与岁月的印记在此处相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