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二 )


当时朱立恒不仅有年迈的母亲,还有一个刚出生的女儿。
但他的工资一个月才20多块钱,20块钱需要提供孩子营养,要保障家里的正常生活,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朱立恒看着嗷嗷待哺的女儿、四处漏风的地震棚,他想起祖传的梅瓶,想卖掉它。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在频发的地质灾害中,梅瓶不能确保在这种情况完好无损。
他想着卖掉,这样起码能保证梅瓶的完整,所以他瞒着家里将藏好的梅瓶取出,带到公家的文物商店卖掉。
对于朱立恒来说,梅瓶的意义来自家族荣耀,但梅瓶的实际价值他是无法衡量的。
梅瓶的价格也只能听商店里的“侃侃而谈”,“听之任之”,最后的成交价为18元。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18元在70年代,也算笔巨款。
当时物资紧缺,想买的有钱都买不到。
最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十块,大米一毛七一斤,猪肉两毛一斤。
按这些计算,18元能够生活几个月,对于朱立恒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当地震风波过去,朱立恒家重新开始生活的时候,被藏在曾经家的梅瓶被提及。
朱立恒瞒不住了,只好将事情原委告诉家里人。
他的母亲当场被气晕了,她在醒来后不停地自责,并痛骂自己的儿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此之后很多年,朱立恒都没能够获得母亲和家人的原谅。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明珠岂蒙尘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征集文物汇报展”空前热闹,各个地方的收藏家聚集于此,关注着在展会上的藏品。
路过商店展位的上海收藏家沈胜利注意到了那只梅瓶,他仔细地打量,然后两眼放光,说到:“这是传说中的元代霁蓝釉梅瓶么?”
这句话点燃全场,使得这只梅瓶成为汇报展闪亮的爆点,也以真正的身份面向大众。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这个梅瓶为何有如此的吸引力?它为何被人如此推崇?
原来,蓝釉瓷器在元、明时期的精品少之又少。而这个刚刚引起众人惊叹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就产于元代。
在元代时,景德镇窑场就利用高温钴蓝釉。
因烧制霁蓝釉瓷器的钴料进口价格比较贵,且技术还没完全成熟,那些工匠们很难烧制出发色稳定、匀称干净的霁蓝釉瓷。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同时元代的瓷窑都被朝廷管辖,专门为皇亲贵族烧制,以体现皇族的身份以及地位。
成批精美的瓷器运往京城,那些有瑕疵的瓷器会被立即砸碎,因此完好的元代蓝釉瓷器非常少。
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细口,颈短,肩丰,浅低内凹,整体匀称,瓶身施霁蓝釉,白龙纹施青白釉。
瓶身纹饰为一条白龙顶珠,绕着整个瓶子,四周围绕火焰形云纹。龙头上昂,张口咆哮,显得威武,雄壮,以蓝色为底,白龙好似腾空在天,有叱咤风云的感觉。
整个画面有疏有密,笔触顺畅。
扬州#1976年,扬州老人以18元卖掉祖传“瓶子”,后被法国开出40亿天价
文章插图
梅瓶的色泽浓艳,光泽度强,对比强烈又柔和,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感,是一件极品。
目前来说,全国只有三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一件被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一件被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
除这只以外,剩余均有裂痕和瑕疵,显而易见,它的价值何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