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 。 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 , 对人情风土的描写 , 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 。 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 , 工程之浩大 , 深深感动了她 。 之后 , 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 ,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 , 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 , 以飨读者 。 本期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苏州 。
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苏州段运河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苏州是文化味很浓的文化古城!虎丘塔是苏州的标志 。 虎丘被称为吴中第一山 , 位于苏州古城西北 。 这是一座突兀于一片平原上的山丘 , 高度为30多米 , 占地面积约300多亩 。 相传 , 远古时期 , 这里是东部海岸线上一个海湾 , 虎丘是由火山爆发而产生的灼热岩浆堆积而成的小岛 , 涨潮时被水淹没 , 退潮时又涌出海面 , 所以古时一度称之为海涌山或海涌峰 。 久而久之 , 海陆变迁 , 海涌峰就变成了陆地上的一座山丘 。
海涌峰被称为虎丘 , 有这么一个故事 。 春秋时期 , 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吴楚 , 重用孙武和伍子胥 , “设守备 , 实仓廪 , 治兵库” , 于公元前514年始建阖闾大城 , 后成为东南的一个大都会 , 也使吴国的繁荣达到鼎盛时期 。 公元前496年 , 吴王趁越王允常(也就是那位卧薪尝胆、不惜以食夫差粪便骗取其信任、从而得以逃脱重镇越国的勾践的老爹)去世、举国治丧之机 , 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 但阖闾太低估了新任皇帝勾践的能力 , 因骄傲轻敌 , 中了越国埋伏 , 受伤返师途中在嘉兴去世 , 尸体被运回海涌山安葬 。 关于这段历史 , 在唐代陆广微撰写的《吴地记》中是这么记载的:
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文章图片

(专家学者参观《古运回望图》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海涌山在吴县西北九里二百步 , 阖闾葬此山中 , 发五郡之人作坟铜椁三重 , 水银灌体 , 金银为坑 。 《史记》云 , 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 , 以十万人治冢 , 取土临湖 。 葬经三日 , 白虎踞其上 , 故名虎丘山 。 《吴越春秋》云 , 阖闾葬虎丘 , 十万人治 。 葬经三日 , 金精化为白虎 , 蹲其上 , 因号虎丘 。
之后 , 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仇雪恨 , 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 在太湖中的夫椒山大败越军 , 生擒越王勾践 , 然后将其夫妇两人囚禁于虎丘 , 他们在阖闾墓前守坟养马 。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斜塔 。 塔顶部中心点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 , 倾斜角为2度48分 。 偏斜的原因 , 是塔基坚度不均匀引起的 , 因为这塔是建在阖闾的坟土堆上 , 地基比较松软 , 而塔身则重约6千多吨 , 再加上地下水、地表面雨雪渗透等自然因素影响 , 塔身自元代开始向东北倾斜 , 至今斜成了这样子 。 虎丘斜塔与中国其他任一处名胜古迹比 , 绝就绝在它的斜 , 一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 在没法修正它、它也不致于一年半载就倒的情况下 , 姑且先欣赏这种斜点 , 也未必不是一种独到的美!而且这种斜 , 也很能开启人的想象力 , 比如我站在塔下就想:人死后躯体会腐烂 , 人死后灵魂也未必会永远年轻 , 比如这塔下的老阖闾 , 他的灵魂是否也在日益承托不住这耸立的宝塔里了呢?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比如 , 阖闾没准在阴间里也是皇帝 , 可稳坐了几百年后 , 自元代起龙位就有些动摇了 , 以致于把塔都摇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