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二 )


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虎丘庙会自古至今 , 从没间断过 。 我们那天所看的内容 , 其实也很传统 , 大致分为几个项目:踩高跷、划旱船、舞龙、耍狮子、扭秧歌、锣鼓、硬功、软功、武术、魔术、长鞭等等 。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节目:一是高跷 , 二是对顶唢呐 。 普通的高跷表演就不说啦 , 单就讲那种脚踩两米高高跷的表演吧 , 他们不但能自如地翻跟头、旋转 , 还能人脖子上骑人 , 胳肢窝里夹人 , 然后一齐旋转 , 那种长袖飘飘的凌空感觉 , 真叫玄、真叫刺激 , 真算得上是中国人的绝活!再说那两个吹对顶唢呐的吧 , 一人倒立在另一人头顶上 , 两个脑袋瓜子相顶 , 一个吹笙、一个吹唢呐 , 竟然能脸不红、气不喘地吹上一长段豫剧《抬花轿》!
盘门是春秋吴国建都时八座城门之一 , 最初叫蟠门 。 门上有蟠龙 , 表示吴国能够镇压越国 。 由于水陆两门萦回交错 , 后来改称盘门 。
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文章图片

(《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盘门三景 , 即盘门、瑞光塔和吴门桥 , 虽然处在苏州的一角 , 但盘门的历史 , 却可以了解苏州有二千四百多年历史 。 春秋时期 , 吴王阖闾派伍子胥选址建城 。 经过大量的勘探工作 , 伍子胥选定了盘门一地 , 因为此处在太湖水系中形似水中荷叶 , 四周的水淹不进来 , 最适宜建城 , 于是把原来三里大的小城扩建到四十七里的大城 。 虽然在历代战火中两毁两建 , 但古城骨架未变 , 盘门的位置也大体未变 。
盘门的水门 , 分为前后两道 。 内城门原设水闸及栅门 , 随时可以绞关石启闭 , 不仅能作军事防御 , 又能控制水位 。 水门外门宽约7.9米 , 高约7.8米 , 深约3.9米;水门内门宽约8.9米 , 高约5.3米 , 深约12.3米 。 内外两重水门 , 全用花岗石构筑 , 四根粗大的石柱 , 立于石块堆砌的基础上支撑着拱顶 , 形成高大的城门洞 。 可容两船交会通过 。 盘门的水陆城门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 。
盘门的陆门 , 分为两重 , 外门较小 , 宽约2.6米 , 高约2.7米 , 深约6.3米 , 城门全用花岗石——即苏州人所说的金钢石砌成 。 内门宽约4.2米 , 高约5.3米 , 深约1.3米 。 城门用城砖砌筑 。 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作放闸之用 。 一旦陆门关闭 , 水门下闸 , 敌军纵有铁甲万千 , 也将在城下却步 。 陆门外门内原尚有一道城门 , 五十年代拆除 。
苏州自古水道纵横 , 桥梁繁盛 , 白居易有诗云:“绿浅东西南北水 , 江拦三百九十桥 。 ”可见苏州的桥多闻名!但像吴让桥这样气质非凡的并不多见 。
吴门桥 , 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 , 显得庄重、端丽 。 桥孔高大 , 木器厂船可扬帆穿过 。 吴门桥上 , 曾印过白居易、范大成、范仲淹等文人学士的足迹 , 南宋抗金的韩世忠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等武将名家 , 也曾伫立过吴门桥头 。 临近盘门和吴桥的瑞光塔 , 是三国时代孙权所建 , 砖砌塔身 , 耸立云天 , 八面迎风 。 特别是曙光普照的早晨 , 万道霞光争先映到塔身上 , 瑞光塔由此而得名 。 (完 , 敬请期待下期)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唢呐|《千里访古运》连载(四十一): 走进苏州(一)
文章图片

(企业供图 , 央广网发)
谷建华 , 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 , 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 。 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