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1991年,领导对余秋雨说:“现在打算给你升职,有2个职位,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你选一个吧!”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文章插图
余秋雨和领导的话刚说完,转头走出办公室后,就开始心想着辞职报告该怎么写。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竟然提交了20多次的辞职申请,搞得领导同事都大为不解。在第23次的审批下来后,他才如愿地完成裸辞。

说起余秋雨,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很多人摇头叹息:“他可能是当代争议最大的文人了。”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甚至不知道他的争议从何而来,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故事。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文章插图
1986年,余秋雨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同时还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长、市委咨询策划顾问等。那一年的余秋雨年仅40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前途大有可为。

5年后,升职的机会果然来了。领导找到余秋雨,打算提拔他,有两个职位任他挑。结果两人刚聊完没过几天,余秋雨就递来了辞职申请,令领导同事大感困惑。审批被拒后,余秋雨接二连三地又申请了23次,连“荣誉院长”的头衔都不要了,不回头地离开了。

余秋雨的想法很纯粹,作为一个文化学者,他只想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文章插图
不顾一切地裸辞后的半个月,余秋雨裹着一件深灰色棉袄,怀揣着4万多元的存款就出发了。他要从甘肃的敦煌戈壁,沿着丝绸之路,去实地考察世界的重要文明遗址……

一路上,他见过数万公里的荒草孤坟,也见识了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在步入恐怖主义泛滥中东和南亚地区时,甚至一度面临生命危险。

离开埃及时,在当地结识的埃及民众坚持要在金字塔附近,为余秋雨开一场隆重的“英雄”送别会,因为他们认为余秋雨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在伊拉克时甚至一度失踪,因为通信工具全部被封锁,余秋雨一行人只得在枪声四起的交战区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东躲西藏……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文章插图
尽管一路上过得并不算舒服,但文化的魅力也让余秋雨不虚此行。他边走边记录,将自己的笔记汇编成了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丛书一经出版,便轰动了整个文坛。1年内加印了11次,10年累计销量达47万册,20年间稳居销量前十的文学作品。余光中、金庸等人谈起余秋雨时,也是赞不绝口。

但余秋雨的脚步并没有停下。走完了丝绸之路,他再度出发北上,寻访更遥远的欧洲文明,写下了《行者无疆》,随后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世界走红了!一度传出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文化苦旅》”的说法。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
文章插图
爆红后,是非也接踵而至。舆论中突然兴起了一些密集的批评,比如《艺术的敌人余秋雨》《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余秋雨是文化杀手》《剥余秋雨的皮》等等,此类莫名的批评传播甚广,许多不明所以的群众也纷纷地加入了质疑的行列,同时也依旧有读者和同好为他鸣不平,但余秋雨本人却从未回应。

当余秋雨从伊拉克考察回来时,他的好友广西师范大学杨长勋教授就气喘吁吁地赶来说:“这些年你是不知道,国内批评抹黑你的文章已经发表了1800多篇,我已经找出了幕后人,这是他们造谣你的证据!”

文化苦旅#从敦煌到伊拉克,从战乱到谣言,余秋雨:马走千里,不洗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