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初冬 , 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界传来喜讯:广西三件非遗工艺美术品——刺绣作品《繁花》、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 , 成功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 。
这些获奖作品 , 是以什么魅力 , 过五关斩六将 , 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又是怎样守正创新、活性传承历史文脉的?在11月初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 , 采访人员走近这些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们 , 聆听他们的故事 。
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
“不只会编花竹帽 , 而且要把帽子融入生活中去 , 让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影子 。 ”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作者、 “80后”的谭汝对采访人员说 。
文章图片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台灯》 谭 汝/制作
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这位生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毛南族姑娘 , 自小就与自己民族的“族宝”花竹帽结下不解之缘 。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 , 也存在着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 ,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 。 眼见着花竹帽编织技艺日渐式微 , 谭汝意识到 , “要让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 , 只有在生活中‘活态传承’ 。 ”她开始研究和摸索花竹帽的改良 。 有一次 , 谭汝看着床头的台灯灵光一现 , 何不用花竹帽做一盏台灯?于是她尝试以竹根作为灯架支撑、花竹帽作为灯罩 , 经历屡次失败 , 反复尝试 , 一盏将大自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灯饰问世 , 这件典雅又环保的民间工艺品一经面世 , 其生活化的特性立即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
成功的尝试让谭汝一发不可收拾 , 《鸾凤和鸣》《竹编花式台灯》等多项创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问世 。 这些产品传承并创新了几乎面临失传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 填补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空缺 , 赋予了花竹帽全新的生命力 , 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银、铜奖 。
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 手艺人一直在行动 。 此次入围的双面剪纸绣作品《繁花》作者 , 三江侗族手工艺人侯芳妮、曹妹凤、吴双林等也同样认为 , 既能保存民族文化精髓 , 又能让剪纸绣融于现代生活 , 让文化传承不停止于观赏 , 文化的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
“由于传统手工制品的精致和珍贵 , 很多人买回来都不舍得用 , 这是不利于传承的 。 ”侯芳妮是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 为了让手工制品深入生活 , 她尝试着把三江的非遗剪纸绣跟双面绣结合 , 在通透的真丝绡上做剪纸绣 , 使其正面有浅浮雕感 , 反面平整精致 。
“采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书签、耳坠、胸针、团扇、摆件、屏风等 , 可以正反面欣赏 。 ”这种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具有文化温度的产品 , 一经推出即受到年轻人热捧 , “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对旧时记忆的一种保护和活性传承 。 ”侯芳妮说 。
在这些手艺人看来 , 有市场才是最好的保护 , 匠人才得以生存 , 而使用又是最好的传承 , “仅仅是观赏还不行 , 把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生活中 , 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 才真正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 。 ”谭汝说 。
不仅“活” 更要“火”
保护非遗 , 既要融入传统特色 , 又要融合时代需求 , 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文化遗产最集中 , 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最多、保存最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 至今还流行着端午节做“璊摁瓜”的习俗 。 “璊”是“猴子” , “摁”是抱的意思 。 “璊摁瓜”也叫猴子抱瓜 , 有着“端午背个猴 , 一年无忧愁;猴子抱金瓜 , 福禄寿喜全到家”的说法 。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广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 非遗传承人|宁夏非遗传承人:刀耕不辍让皮雕技艺焕发新生
- 陶瓷|艺术家笔尖传承陶瓷文化 世遗泉州跃然“瓷”上
- 文化|艺术家笔尖传承陶瓷文化 世遗泉州跃然“瓷”上
-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 传承|非遗题材纪录电影渐成热潮
- 艺术|广西:外国专家剪“虎”迎新年
- 蒋子祥|非遗|非遗茶人蒋子祥:传承历史品牌 打造行业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