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二 )
如何让非遗在当今的商业社会“活”下去 , “火”起来 , 三江手艺人守正创新 , 并借助文旅融合 , 打开一片新天地 。
文章图片
刺绣真丝绡《繁花》 侯芳妮 曹妹凤 吴双林 于桂芳/制作
妈妈们忙于飞针走线 , 孩子们忙于往“璊摁瓜”里填充艾草……这温馨互动的场面发生在三江侗寨风景区 。 来自全区各地的20多名游客 , 在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韦凤仙的指导下 , 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璊摁瓜” 。 “动手参与活动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 , 我们还借助‘文旅融合’ , 在景点内开设手工制作课程 , 带动文创旅游 。 ”韦凤仙说 , 她们不仅把产品做到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 , 还开发了材料包 , 游客可以在景区或者网上购买材料包回去自己制作 , 把福气分享给更多的人 。
【传承|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除了开班授课 , 近几年来韦凤仙、侯芳妮等手艺人还带团队不断研制创新 , 研制出“璊摁瓜”手机、耳环、室内车内挂饰 , 美观又保平安的手工艺品成为人们随处可见的生活装饰品 。
韦凤仙、侯芳妮还在侗族妇女蓝靛染土布衣服上 , 点缀上“剪纸绣” , 并用电脑设计出蓝调花样 , 制作出具有怀旧风格的蓝调侗族服饰 , 使传统侗族服饰重新火爆起来 。
最近 , 韦凤仙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忙活起来 , 策划了“走遍三江”公益活动 , 招募游客来三江村寨体验 , 在手艺人家里同吃同住 , 边跟手艺人学手艺边游玩 。 “这活动双方都是受益者 。 ”侯芳妮说 , 她们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 非遗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 , 不仅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 , 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
传承非遗后继有人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 , 而传承的关键是“人” 。 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一改以往关起门来做手艺的方式 , 纷纷拿起手机开始网络直播 , 不仅为直播接上了时代的地气 , 更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流量的热度 , 让非遗传承“潮”起来、“火”起来 , 不少年轻人成为非遗的粉丝 。
文章图片
坭兴陶《锦绣前程》 黄 剑 夏树荣制作
近年来 , 广西不少大专院校学生走近非遗 , 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植物染和刺绣 。 而手艺人也走进学校 , 对青少年进行授课教学和专业化辅导 , 推动广西工艺人才队伍薪火相传 。
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作者之一的黄剑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 , 他的获奖作品以绣球的造型 , 体现壮族的阴刻阳填五蛙图腾文化 。 在黄剑看来 , 正是这古老而深沉的壮族文化 , 才赋予茶具以灵魂 , 才赢得人们的喜爱 。
已从事工艺美术工作近30年的黄剑 , 身上有着无数光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获得者……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14金5银3铜的好成绩 , 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
拥有宝贵“财富”的黄剑 , 主要任务是带徒学艺 , 在大专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 。 近些年来 , 他带领学生以南宁陶、钦州坭兴陶为载体 ,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开发和研究 , 三年时间就培养了200多名学生 , 其中三人获得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 并恢复阴刻阳填传统工艺 , 再铸广西陶文化之精髓 。
“我们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导入教学实践全过程 ,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从而点燃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 。 ”黄剑说 。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广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
- 非遗传承人|宁夏非遗传承人:刀耕不辍让皮雕技艺焕发新生
- 陶瓷|艺术家笔尖传承陶瓷文化 世遗泉州跃然“瓷”上
- 文化|艺术家笔尖传承陶瓷文化 世遗泉州跃然“瓷”上
-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 传承|非遗题材纪录电影渐成热潮
- 艺术|广西:外国专家剪“虎”迎新年
- 蒋子祥|非遗|非遗茶人蒋子祥:传承历史品牌 打造行业标杆